最近,我一直在琢磨那个“詹姆斯免费学校”的事儿。一开始听到这消息,嚯,真挺佩服詹姆斯的,大手笔,在家乡搞个学校,还号称好多东西都免费,听着就让人激动。
就喜欢刨根问底,对这种听起来特别好的事儿,总想去扒拉扒拉细节,看看具体是咋回事。不是不信,就是好奇心重,想搞明白这背后的运作模式。我就开始动手查查,找些报道来看。
一看,确实福利不少:
- 学费,免。
- 校服,送。
- 自行车头盔,也配。
- 住得稍远点儿,交通也管。
- 早饭午饭还有零食点心,全包。
- 甚至还给家里人准备食品。
- 还帮家长找工作。
看到这儿,感觉真挺牛的,这简直是全方位服务。这得花多少钱?一年听说要几百万美金的运营费,这投入可真不小。
我自己的实践探索
光看报道不过瘾,我就想着,这种模式到底现实不现实?能不能学学?因为我自己也动过类似的心思,不是说开学校那么大,就是在社区里搞点小名堂,比如弄个免费的图书角,或者组织个周末兴趣班啥的,也想让街坊邻居的孩子们多点资源。
我就开始琢磨詹姆斯这个学校。接着往下看资料,发现事情好像没那么简单。有些报道就说,这学校虽然挂着詹姆斯的名,但好像大部分钱,特别是盖楼的钱,还是当地纳税人出的。詹姆斯基金会也投钱,但具体占多少,说法不一,有的说四分之一,有的说算上免税啥的,实际出的可能更少点。
这下我就有点明白。这事儿,它不是一个人掏钱就搞定的。它更像是一个合作项目,詹姆斯的名气和资源,加上当地政府、学区的支持,可能还有其他社会力量,大家一起努力才弄成的。这跟我自己之前碰到的情况有点像。
几年前,我们小区几个热心肠的合计着弄个“共享书屋”。想法很简单,大家把闲置的书拿出来放一个公共空间,谁想看谁拿走,看完再还回来或者换一本。一开始热情高涨,找地方、做书架、收集书……忙活得不亦乐乎。
但真做起来,问题就来。书架放哪儿?物业说要有规划,不能随便占地方。谁来管理?书丢怎么办?有的书不适合小孩看怎么办?后期维护谁出钱?电费谁掏?本来以为是纯公益,结果发现要考虑场地费、管理费,甚至还要跟各种部门打交道,办手续。弄一阵子,大家的热情慢慢退,事情也就有点不之,碰一鼻子灰。
有这回“实践经验”,我再回头看詹姆斯这个学校,就感觉理解得更深。这“免费”背后,是复杂的资源整合和持续的资金投入。宣传上突出个人贡献,这很正常,毕竟名人效应嘛能吸引更多关注和资源。但实际操作层面,肯定涉及到很多合作方,特别是公共财政的支持。这就像我们当初搞书屋,光有热情和几本书是不够的,得有场地支持、得有人管理、得有持续的投入,还得符合规定。
通过解詹姆斯学校这事儿,再结合我自己那点儿不成功的“实践”,我算是看明白:做成一件听起来很美好的公益事业,远不止是“捐钱”这么简单。它需要一个系统性的支持,需要多方协作,需要专业的人来运营。詹姆斯能牵头做成这事,确实厉害,值得佩服。但我们普通人如果想做点什么,也得现实点,不能光凭一腔热血,得把困难想足,把合作方找好,一步一个脚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