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知道怎么回事,老是看到“哈丁”这个词,有时候是说个战役,有时候又扯到啥理论、啥人物上去,感觉挺杂的。具体是啥我也没太仔细去琢磨,但它让我想起来我之前干过的一件挺折腾人的事儿。
那会儿还在上家公司,也不知道老板从哪儿听来的风,突然说要做“知识管理体系”,要把所有项目的技术文档、经验教训啥的全都规整起来,建个大库。说是要向大厂看齐,方便以后新人学习,老人查阅,避免重复踩坑。听起来挺好的,对?
然后这活儿就摊到我们几个技术骨干头上。我当时正好手头项目不算太紧,就被抓壮丁,牵头弄这个。也是雄心壮志,觉得这是个好事儿,能提升团队效率。我们就开始调研工具,研究方案。
选型阶段就吵翻天
光是选平台就折腾好久。有人说用现成的知识库软件,功能全,但是要钱;有人说自己搭个开源的 Wiki,免费,但是定制麻烦;还有人说干脆就用共享文件夹,简单粗暴。拉扯好几轮,开无数个会,还是决定用一个开源的 Wiki 系统,觉得自由度高点。
平台定下来,接着就是定规范。那叫一个细!从文档的命名规则,到目录结构,再到每个文档模板里面必须包含哪些章节,比如背景、方案设计、接口定义、风险评估、测试要点……甚至连图表都要统一风格。我当时就感觉有点悬,这玩意儿太理想化。
实践起来一地鸡毛
果然,真开始执行,问题全出来。
- 历史债务:以前的项目文档要么没有,要么就是随便写写,格式五花八门,信息也早过时。要把这些旧东西按新规范整理进去,工作量巨大,而且很多信息都得重新核实,谁有那功夫?
- 开发压力:新项目、新需求都忙不过来,谁有心思慢悠悠地按照那么复杂的模板去写文档?能有时间把功能实现就不错。每次催大家写文档,都说没时间,或者随便应付一下。
- 工具难用:那个开源 Wiki 系统,看着功能多,但实际用起来小毛病不断。编辑器有时候格式会乱掉,权限管理也搞得不清不楚,上传个附件还老失败。大家用着不顺手,自然就更不愿意用。
我作为牵头的,夹在领导和同事中间,两头受气。领导觉得进度慢,是执行不力;同事觉得这玩意儿就是瞎折腾,浪费时间。我吭哧吭哧整理几个自己负责模块的文档,想做个表率,但发现真是吃力不讨
的结果就是,这个“知识管理体系”搞小半年,除多一堆没人看的“规范”文档,和几个零零散散、信息不全的条目外,基本上就是个半拉子工程。后来随着项目忙起来,大家也都不提这事儿,那个 Wiki 系统慢慢也就没人访问,就不之。
看到“哈丁”这个词,我就想起这事儿。有时候,一些听起来挺厉害的概念、方法,真要放到实际场景里去用,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关键还得看是不是真的适合,是不是能解决当下的痛点,不然很可能就变成一种形式主义的折腾,啥也没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