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就来聊聊我捯饬自己那个“大书库”的事儿。这事儿,真是说来话长,纯粹是实践出真知,也走不少弯路。
就是觉得乱。电脑里东一个文件夹西一个文件夹,电子书、PDF文档、网上扒拉下来的好文章,全都混在一起。有时候想找本书,得翻半天,还经常找不着,心里那个毛躁。时间长,就琢磨着,不行,得弄个像样的“书库”,把自己这些精神食粮都归置利索。
起步阶段的瞎折腾
想法简单。想着就在硬盘上建几个大类文件夹呗,比如“小说”、“技术”、“历史”啥的。结果?没几天就又乱套。分类太粗,一本讲技术的历史小说放哪儿?而且很多书格式也不一样,PDF、EPUB、MOBI,还有些乱七八糟的TXT。光是文件名就五花八门,看着就头疼。
后来试过一些笔记软件或者专门的阅读器,想着能不能帮我管理。有的软件,用着不顺手,功能要么太多要么太少;有的,挺好用,但要么收费,要么就是你得按它的规矩来,总觉得不自由。也上过一些大伙儿推荐的网站,号称资源多,像是什么安娜的档案,或者一些国内的数字图书馆啥的。确实能找到不少东西,但问题也多:
- 资源分散,找不同的书得上不同的地方。
- 有时候下载速度慢,或者链接失效。
- 格式、质量参差不齐,经常下回来一看排版乱码,或者缺页。
- 心里总有点犯嘀咕,版权这事儿,虽然方便,但也不踏实。
尤其是那些追着看网络小说的,像起点这种更新快,但你要是想免费或者找全本,又得去别的地方扒拉,整合起来特别麻烦。
下定决心,自己动手
折腾一圈,发现靠别人搭好的平台,总有不满意的地方。咬咬牙,决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核心思路就是:建立一套自己能掌控的、统一的整理和存储规则。
我选个比较折中的方案。硬件上,弄个专门存资料的移动硬盘,再加上云盘备份,防止意外。软件上,主要用一个开源的电子书管理工具,就是那个挺有名的Calibre,再配合严格的文件命名和文件夹结构。
漫长的整理过程
这一步,真是体力活。我花得有几个周末的时间:
- 收集汇总: 把电脑、旧硬盘、网盘、甚至手机里存的各种文档、电子书,全部都倒腾到一个临时的“待整理”文件夹里。
- 筛选去重: 一边看一边删,很多重复下载的、质量差的、或者以后肯定不会再看的,直接咔嚓掉。
- 统一格式: 尽量把格式统一,比如把零散的TXT整理把扫描版的PDF尝试做OCR识别,方便以后搜索。遇到实在难搞的,也就先放着。
- 重命名: 这是关键一步。我定个规矩,基本就是“作者 - 书名 - 年份(可选)”这样的格式,确保文件名清晰。
- 导入管理软件: 把整理好的文件导入Calibre。这软件好就好在能自动抓取或手动编辑书籍的元数据,比如封面、作者、出版社、简介、标签等。
- 打标签、分类: 这是最费脑子的。根据书的内容、类型、个人喜给每本书打上标签,比如“科幻”、“编程”、“已读”、“待读”、“经典”等等。这样以后按标签筛选就方便多。
整个过程,那叫一个枯燥乏味。对着电脑屏幕,不停地复制、粘贴、重命名、点鼠标。有时候弄一下午,感觉也没整理多少,挺打击人的。
现状和体会
现在我的“大书库”算是基本成型。不敢说有多完美,但至少找东西方便多。想看什么书,打开管理软件搜一下,或者按标签筛选一下,基本都能很快定位到。而且所有东西都在自己手里,心里踏实。
这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儿。新的书和资料还是会不断进来,所以维护是个长期的活儿。隔段时间就得清理一下“待整理”区,把新东西按规矩入库。
回过头看,搞这个“大书库”的过程,虽然累,但收获还是挺大的。不仅仅是把资料整理清楚,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重新审视自己的阅读习惯和知识体系。哪些是真的需要,哪些只是一时兴起?整理的过程,也是个思考和筛选的过程。
如果你也觉得自己的电子资料乱糟糟的,不妨也动手试试。方法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那套规矩,然后坚持下去。一开始可能觉得麻烦,但长远看,绝对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