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找工作这事儿,真是挺折腾人的。前段时间,感觉原来的地方干着没啥劲头,就琢磨着换个跑道试试。这第一步嘛自然是得找路子。
开始捣鼓求职软件
现在都啥年代,找工作肯定先想到手机上的那些个APP。我就打开应用市场,搜“招聘”、“找工作”这类词,哗出来一大堆。看哪个下载量多,评分还行,就先装几个,什么X程无忧、X联招聘、还有那个啥直X的,都给安排上。一开始还挺新鲜,感觉机会挺多的。
装好就开始注册,填简历。这玩意儿是真麻烦,一份简历恨不得让你填个底朝天。从教育经历到工作经验,再到项目经验,还得自己写个自我评价。为省事儿,我都是先在一个文档里写然后复制粘贴,但每个软件格式还不太一样,调整起来也费工夫。弄好几天,才把几个主流APP的简历都给完善。
刷信息、投简历的日常
接下来就是每天刷刷刷。跟看新闻似的,有空就打开看看有啥新岗位。设置好筛选条件,行业、地点、薪资范围啥的。看到觉得还行的,就点进去仔细瞅瞅职位描述。
- 看要求: 看看自己符不符合条件,别差太远,不然投也是白投。
- 看公司: 稍微解下公司背景,别是个皮包公司或者名声太差的。
- 看薪资: 这点很重要,虽然很多写着“面议”,但给个范围的总比完全没有强。
觉得差不多匹配的,就点那个“申请职位”或者“投递简历”的按钮。刚开始那几天,投得还挺积极,一天能投个十几二十份。心里想着,广撒网总能捞到鱼。
遇到的糟心事儿
理想很丰满,现实挺骨感。投出去的简历,大部分都是石沉大海,已读不回是常态。偶尔有几个已处理,点进去一看是“不合适”。这还算好的。
更烦的是遇到一些不靠谱的。有些职位写得天花乱坠,“高薪”、“轻松”、“在家办公”,点进去让你加微信或者下载别的APP,说是什么内部推荐或者项目合作。我留个心眼,感觉不对劲。之前看新闻也说过,有些是刷单或者搞传销的骗子,打着招聘的幌子拉人头。比如之前网上提过的什么“卡思优派”,说是让你下软件挣钱,一看就不正经。
还有那种上来就让交钱的,说什么“保证金”、“培训费”、“内推费”。这种我直接就pass,正规公司招聘哪有先要钱的道理?
用一段时间,感觉这些APP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得自己仔细甄别。有些小公司的招聘信息,描述不清不楚,感觉很不专业。还有的公司,同一个职位反复发,挂好几个月,也不知道是真招人还是为打广告。
筛选与调整策略
后来我就学聪明点。不再是看到差不多的就海投。我会重点关注那些职位描述清晰、公司信息明确、反馈比较及时的岗位。 我也开始尝试一些垂直领域的招聘平台,比如专门做建筑行业的“鱼泡网”这类,感觉信息相对精准一些,虽然岗位没那么多,但靠谱程度好像高一点点。
我还发现,有些公司虽然在这些大平台上挂着职位,但你直接去他们公司官网或者公众号投递,效果可能更感觉这样能绕开平台的一些筛选机制,简历更容易被直接看到。
最终结果与反思
折腾差不多一个多月,通过其中一个APP联系上一家公司,面试几轮,拿到offer。虽然过程挺曲折,遇到不少坑,但总算是有个结果。
这些求职软件,肯定是有用的,它提供一个信息渠道,让你能看到大量的招聘信息。但也不能完全依赖它,更不能轻信上面的所有信息。
- 信息要辨别: 太多虚假、不靠谱的信息混在里面,得擦亮眼睛。
- 心态要放平: 投递没回应是常事,别太玻璃心。
- 渠道要多样: 除APP,内推、官网、招聘会都可以试试。
- 自身要硬气: 软件只是工具,最终能不能找到好工作,还得看自己的能力和准备。
现在手机里也就留一两个最常用的APP,其他的都卸载。找工作这事儿,用对工具能省点力,但关键还得靠自己脑子清楚,脚踏实地。 这就是我这回用求职软件找工作的一点实践记录,希望能给正在找工作的朋友们提个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