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跟大家唠唠“改头换面”这个词儿。平时说话写东西,成语用得挺多,但有时候,真得琢磨琢磨它的意思,不然可能就用错地方,还挺尴尬的。
就说这个“改头换面”,很多人可能下意识觉得,欸,这词听着像是变好,变得焕然一新那种感觉?我以前也模模糊糊这么想过,觉得大概就是变化挺大的意思。但后来我自己亲身经历一件事,才算彻底把这个词给琢磨透,知道它通常不是个夸人的好词。
那还是几年前在老东家时候的事
那时候我参与一个项目,目的是要优化一个内部使用的老系统。那个系统,年头确实有点久,界面风格还是十几年前那种感觉,要多土有多土,而且用起来反应特别慢,时不时还卡死,同事们没少抱怨。领导也听到风声,觉得这玩意儿影响效率,得弄一弄。
我们一开始接到这个任务,那叫一个雄心壮志,想着这回必须得来个彻底的大升级,最好是把底层代码都重新梳理一遍,把它从里到外都弄利索。计划书写得挺漂亮,各种分析报告也做不少。
可真到实际操作阶段,问题就来。是时间特别紧,领导给的期限很短;是预算也批得不多,抠抠搜搜的。这么一来,原本计划的“彻底重构”根本就实现不,没那个人手和时间。
那咋办?项目不能停。后来团队讨论来讨论去,加上领导的“指示”,决定采取一个折中的法子:既然动不“骨头”,那就先把“皮”给美化美化。至少让它看起来不那么难受。
于是我们就开始动手:
- 整个系统的界面风格全换,找些当时看着比较流行的模板,颜色、布局都重新设计。
- 所有的图标也都换成新的,看着确实比以前精致多,有点现代感。
- 一些按钮和菜单的位置也做调整,尽量让它看起来更规整、更“符合用户习惯”。
一通操作下来,等新版本弄好之后,拿出来给大家一看,嚯!第一眼的视觉冲击力确实强,跟旧版一比,那简直是天壤之别。当时组里的小年轻还挺兴奋,觉得我们这活儿干得漂亮。记得当时还有个别的部门的同事过来瞅一眼,说句:“可以,这系统算是彻底改头换面嘛”
我当时听这话,心里还有点美滋滋的,觉得虽然没能彻底解决问题,但至少这“面子工程”做得还不错,大家看着舒服也行。
但“好看”没持续多久
新界面刚上线那几天,确实收获一些“哇塞”的评价。可大家实际用起来之后,没过多久,抱怨声又渐渐起来。
为啥?因为:
- 虽然界面变好看,但查询数据、提交表单的速度还是一样慢,甚至有时候感觉更卡,可能是新界面元素更耗资源。
- 以前系统里藏着的那些逻辑硬伤、数据错误的老毛病,一个也没解决,只是被新皮肤盖住而已。
- 操作流程的核心还是老样子,换个按钮样式,但该点的步骤一步没少,该绕的弯路还得绕。
基本上就是,我们费老大劲,结果只是给一个老旧的内核套个新壳。这时候我才猛地回过味儿来,之前那位同事说的“改头换面”,可能压根就不是在夸我们,他说的就是这种“表面变,里子没变”的实际情况!这词用在这儿,简直是太贴切,带着那么点儿讽刺的味道。
从那次实践之后,我对“改头换面”这个成语的理解就深刻多。它通常指的就是这种只改变形式、外表,而内容、实质一点没变的情况,往往带着贬义,是批评你只做表面功夫,没解决根本问题。
所以说,“改头换面”到底是不是褒义词?根据我的实践来看,大概率不是。它更像是一个中性甚至偏贬义的描述,用来形容那些华而不实的改变。语言是活的,也许在特定语境下有别的用法,但咱们平时用的时候,还是得小心点,别想夸人结果反而说到点子上。
这就是我通过一次具体的工作经历,对“改头换面”这个词的理解过程。分享出来,也算是给大家提个醒,用词造句的时候,多琢磨一下总没坏处。真想让事情变光“改头换面”是不行的,得下真功夫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