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闲下来,又翻翻三国的书,本来是随便看看,结果琢磨起一个人来——黄权。以前看《三国演义》,注意力老在那些大明星身上,刘关张、曹操、诸葛亮啥的,对黄权这名字有点印象,但具体干模模糊糊。
这回我就特意去查查,想搞明白点儿。发现他最早是跟着刘璋混的,在益州当个主簿。当时刘备要进四川,这张松、法正都撺掇刘璋请刘备来帮忙打张鲁,黄权这哥们儿是少数几个脑子清醒的,站出来反对,说刘备这人野心大,请神容易送神难。可惜,刘璋没听他的。
后来刘备果然把益州拿下。按说黄权是反对过刘备的,一般这种人下场可能不太但奇怪的是,刘备挺看重他,还让他继续当官。这就让我有点好奇,这黄权到底有啥能耐?
digging deeper into his story
我接着往下看,发现黄权这人不光有点骨气,看事情还挺准。关键转折点来,就是刘备伐吴那次,给关羽报仇。当时刘备火气上头,非要去打孙权。黄权又站出来,苦口婆心地劝刘备,说东吴那边不好惹,水路厉害,咱们进攻容易,想退回来就难,他自己请求当先锋去探探虚实,让刘备坐镇后方。
你看,这建议多稳妥。可刘备那时候已经听不进去,非要自己带大部队去干。结果?大家都知道,夷陵之战(也叫猇亭之战)输得那叫一个惨。黄权当时是率领江北的军队防备魏国的,结果刘备在江南被打垮,黄权他们回蜀国的路直接被东吴给截断。
这下就尴尬。回不去,彻底成孤军。摆在黄权面前的路不多,要么死战,要么投降。投降东吴?那是仇人,刚打完仗,面子上也过不去。他就做一个让很多人(包括我)一开始都挺惊讶的决定——带着手下人投降曹魏。
The Aftermath and Reflection
投降曹魏,这在讲究“忠义”的三国故事里,听起来有点刺耳。毕竟大家老拿关羽“降汉不降曹”说事儿。但黄权这情况,真是没办法。回去的路断,总不能带着几万兄弟白白送死?投降魏国,至少能保全手下人的性命。
更有意思的是后面。一般降将,多少会受点猜忌。但曹丕对黄权相当不错,觉得他是个真有本事的人,而且看重他的气节(被迫投降和主动卖主还是不一样的)。封他当镇南将军,后来官越做越大,做到车骑将军,在魏国也是个响当当的人物。
最让我感慨的是蜀国那边的反应。按理说,大将投敌,家里人肯定要受牵连。可刘备没动黄权留在蜀地的家人。后来有人跟刘备说要治黄权家人的罪,刘备说:“是我对不起黄权,不是黄权对不起我。” 诸葛亮后来对黄权的儿子黄崇也很照顾。这说明说明刘备他们心里也清楚,黄权那是真没办法,不是真心背叛。
这回琢磨黄权这个人物,让我感觉历史真不是简单的黑白分明。很多时候,个人的选择是在特定环境下,权衡利弊、甚至是被逼无奈的结果。黄权这辈子,从刘璋到刘备再到曹魏,经历够复杂的,他的“投降”,跟一般意义上的“变节”,还真不能一概而论。挺值得咂摸咂摸味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