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网,老看到大家刷“建议专家不要建议”这个梗,真是有点说到我心坎里去。这让我想起自己以前瞎折腾的一段经历,那会儿真是被人“建议”得够呛。
瞎建议的起源
那还是我刚工作没几年的事儿,在一个不大不小的公司干活。那会儿自己也没啥主见,总觉得别人说的,尤其是什么“过来人”或者领导说的,肯定有道理。我们部门当时来个新领导,名牌大学毕业,特喜欢看各种管理、效率提升的书,然后就老想在我们部门搞点“创新”。
有一天,他就兴冲冲地召集我们开会,说看到国外某某先进经验,建议我们改变现在的工作流程。具体是啥?就是把原来我们按项目分组的方式,改成按技能模块划分。比如,做前端的就只管所有项目的前端,后端的就管所有后端的,测试的也是。他说这样能“提高专业性”、“减少沟通成本”。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是?
开始实践“先进建议”
我们当时也没多想,领导都这么说,那就干呗。
我们还挺积极,重新分配任务,调整工位,弄得像模像样。我当时是负责后端这块儿的,一下子就要对接好几个项目的前端和测试,每个人手里都攥着一堆不同项目的事。
- 第一步:任务拆分。 先把手头进行中的项目,按照新模式强行拆开。原来一个项目组内部沟通挺顺畅的,现在为一个项目的事,我得去找前端张三、测试李四、产品王五,每个人都在忙自己那一摊子来自不同项目的活儿。
- 第二步:建立新的沟通机制。 领导又建议,说要用新的项目管理工具,搞“看板”,每天开“站会”。听着挺时髦,但实际上?每天开会就跟报流水账一样,解决不实际问题。因为张三关心的是A项目的前端进度,李四关心的是B项目的测试bug,我关心的是C项目的后端接口,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
- 第三步:硬着头皮推进。 就这么别扭地干几个星期。问题很快就出来。以前一个项目组,大家目标一致,遇到问题内部快速就能协调。现在是各管一摊,项目整体进度谁负责?扯皮的事儿越来越多。一个简单的修改,以前可能半天搞定,现在需要协调好几个人,等排期,效率反而低得要死。
实践的“惨痛”结果
结果就是,好几个项目延期。大家每天忙得团团转,但感觉就是瞎忙,净在沟通和等别人。原来项目出问题,项目组长还能担点责任,前端说后端接口不行,后端说前端调用方式不对,测试说两边都有问题。领导再开会,大家就开始甩锅大会,谁也说服不谁。
最逗的是,那个提建议的领导,看到情况不妙,又开始甩锅。 他说我们执行力不行,没理解他的“精髓”。我当时心里真是无数个“草泥马”奔腾而过。这不就是瞎指挥吗?典型的站着说话不腰疼。
后来这个模式实在搞不下去,实在没办法,又悄悄改回原来的项目组模式。白白折腾几个月,浪费大家的时间和精力,还搞得团队士气低落。
我的反思与现在的做法
从那以后,我就落下个毛病:对那些听起来特别“高大上”的建议,尤其是来自那些不解实际情况的人的建议,我都会先打个大大的问号。
不是说不能听建议,而是要看是谁提的,他解情况吗?他负不负责?就像现在网上那些专家建议,什么“年轻人别掏空六个钱包买房”,转头又说“买房比租房划算”,什么“没工作的可以把闲置房子租出去”。大哥,你告诉我,没工作的人哪来的闲置房子?掏空六个钱包都凑不齐首付,你让我怎么买房?
我现在实践的就是,多听少动。 别人的建议,听听就参考一下,但最终怎么做,还得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己拿主意。毕竟日子是自己过的,坑是自己踩的,别人动动嘴皮子,可不会为你的结果负责。
有时候想想,“建议不要建议”,还真不是一句玩笑话。与其给一堆不靠谱的建议,不如闭嘴,让大家自己去摸索,可能效果还好点。至少,不会像我那次一样,被人瞎指挥,掉进坑里还爬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