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就来聊聊我当时搞定IB那档子事儿。刚开始接触IB的时候,老实说,我整个人是懵的,感觉跟以前学的完全不是一个路子。
一开始的混乱
刚上来,最直接的感觉就是科目多,还不能偏科。你得从六个组里选课,语言、第二语言、人文、科学、数学,还有一个艺术或者再选一门别的。我当时选课就挺头疼,感觉每门课都挺难啃的,而且互相之间好像没啥联系,就一堆知识点零散地堆在那儿。
头一年,我基本就是跟着老师走,上课听讲,下课做作业。但感觉效率特别低,学过的东西很快就忘了,尤其是要记的东西特别多,像历史、生物,感觉脑子完全不够用。第一次模考下来,成绩那叫一个惨不忍睹,我当时就觉得,这么下去肯定不行。
摸索出的路子
痛定思痛,我决定不能再这么瞎学了。我开始琢磨IB到底想考我花了点时间,把几门课的教学大纲(就是那个Syllabus)从头到尾翻了翻,特别是评估目标那块儿。
然后我发现,IB好像不太强调你死记硬背多少东西,它更看重你会不会用这些知识,能不能把不同知识点串起来,形成一个自己的理解。就是那个什么“知识网络”,虽然当时没这词儿,但感觉就是那个意思。
我调整了策略。不再是学一个点忘一个点,而是学新东西的时候,刻意去想它跟以前学过的有什么联系。比如学物理的某个概念,我会想想这个在化学里是不是也有类似的说法,或者能不能用数学公式来表达。文科也一样,学历史事件的时候,会想想它对当时的文学、艺术有啥影响。
我还搞了个笨办法,就是用大白纸画思维导图。把一个主题放中间,然后把相关的知识点、例子、不同角度的看法都往上连。一开始画得乱七八糟,但慢慢地,感觉思路清晰多了。这玩意儿帮我把零散的知识点“串”了起来。
时间管理也是个大问题。科目多,还有CAS、EE、TOK这些东西,时间真的不够用。我当时硬是逼着自己每天晚上排个第二天的小计划,具体到几点到几点干嘛虽然不一定完全按计划走,但至少心里有数,不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周末也不能完全放松,得匀出大块时间来啃硬骨头或者补漏。
的冲刺
到了一年,尤其是大考前那几个月,压力山大。这时候,我发现狂刷真题是真的有用。IB的出题思路,尤其是选择题和简答题,挺有规律的。多做几套题,就能大概摸清楚它喜欢考哪些点,用什么方式考。
- 做题:不光做,还要掐时间做,模拟真实考试环境。
- 分析:做完对答案,错的题一定要弄明白为什么错,是知识点没掌握,还是审题不清,或者是表达有问题。
- 总结:把错题、经典的题目整理下来,考前反复看。
特别是像物理、化学这种理科,虽然也考概念理解,但计算和数据分析能力也挺重要。真题里这部分题量不小,多练练手感很有必要。比如物理里面那些处理不确定度的题目,一开始我老搞错,后来专门找这类题练,才慢慢顺手。
还有就是TOK和EE,这两块也挺占分。我当时就是紧跟着学校老师的节奏,按时完成各个阶段的任务,多找老师沟通,听取反馈意见,不断修改。这玩意儿不能拖到不然肯定手忙脚乱。
就这么一路磕磕绊绊地过来了。IB确实挺折磨人的,但回过头看,它也确实锻炼了我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不是说我有多聪明,主要还是找对了方法,加上肯下功夫。反正,我那会儿就是这么一步步走过来的,希望能给后面的人一点参考。过程挺苦,但扛过去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