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就来聊聊我最近捣鼓的那个叫“里奇维尔”的玩意儿。
话说回来,搞这个“里奇维尔”,起初也没想太多,就是手痒,想整个小东西练练手,看看自己的一些想法能不能落地。你知道,人闲下来就容易琢磨点事儿。
第一步,构思和准备。
我先是在脑子里过了几遍,大概想要个什么样子。没画啥详细图纸,就随便在纸上扒拉了几下,勾勒出个大概轮廓。对我来说,关键是先动起来,别一开始就想得太完美,不然容易卡住。然后就是翻箱倒柜,把我那堆常用的家伙事儿都准备该装的装,该更新的更新,确保开工的时候顺手。
开始动手折腾
准备得差不多了,我就开始搭框架。这步挺关键的,地基得打牢。我先把最基础的结构给弄出来,一点点加东西。比如先搞定主要的区域划分,再慢慢往里面填细节。
过程中,我特别注意记录,不是写那种正规报告,就是随手记几笔:
- 今天把A区域的基本模型搞定了。
- 明天试试能不能把那个交互效果做出来。
- 遇到了个小问题,关于数据流动的,暂时搁置,先弄别的。
这种记录对我挺有用的,回头看看就知道自己卡在哪,或者哪些地方做得比较顺。
遇到麻烦和解决。
搞这些东西,不可能一帆风顺。中间确实碰到了几个坎儿。比如说,有个模块,我按照老经验来做,结果发现效率特别低,跑起来卡得不行。这块儿真是让我头疼了好几天。
咋办?我就停下来,不再死磕原来的方法。回去翻了翻之前的记录,又找了些其他的思路看了看。决定推倒重来,换了个完全不同的方式去实现。虽然多花了点时间,但效果确实好多了。有时候就是这样,老经验管用,但也不能一条道走到黑,得灵活变通。
还有个问题是不同部分之间的协调。一开始各自为政,后来想把它们捏合到一起的时候,发现各种冲突。这就跟团队干活一样,部门墙要命。没办法,只能耐着性子,一个一个接口去对,一点一点调整,让它们能“和平共处”。
弄成啥样了?
折腾了小半个月,“里奇维尔”算是有了个初步的样子。不能说多完美,但基本上把我最初想实现的几个核心点都弄进去了。它能跑起来,看起来也像那么回事儿。
对我来说,重要的不是结果有多惊艳,而是这个过程。从一个想法,到动手实践,再到解决问题,看到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出来,这个感觉是最好的。而且通过这回实践,我又巩固了一些技能,也发现了自己的一些知识盲点,知道下一步该学点啥了。
这回“里奇维尔”的实践记录,就是这么个过程。挺充实的,也挺有收获。分享出来,也算给自己这段时间的折腾留个念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