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唠唠我这几天搞的“阿伽门农”项目,别想歪了,不是古希腊那个,是我们内部一个数据处理流程的名字,也不知道谁起的。
一开始接到这个活儿,有点懵。需求文档写得跟天书似的,各种专业名词满天飞。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产品经理死磕,让他一句一句给我解释清楚,啥是输入,啥是输出,中间要干
磕完需求,就开始搭环境。这部分还算顺利,毕竟之前也搞过类似的项目,把需要的依赖包,数据库啥的都装然后就开始吭哧吭哧写代码。
数据处理嘛最关键的就是数据清洗。拿到手的数据,那叫一个脏乱差,各种格式不对,空值,重复值。我写了一堆脚本,先是把格式统一了,然后把空值给填充了,重复的给去掉了。这部分工作最繁琐,也最耗时,但是没办法,必须要做,不然后面分析结果都是错的。
数据清洗完,就开始核心的业务逻辑处理。这部分我参考了之前类似项目的代码,稍微改了改,就差不多能用了。中间也遇到一些坑,比如数据类型不匹配,逻辑判断错误啥的,但是都一一解决了。
代码写完,就是测试。我先自己跑了一些测试用例,确保代码没有明显的错误。然后就交给测试团队去测试。结果,果然测出了一堆问题,啥边界条件没考虑,性能有问题,并发处理有问题等等。
接下来就是漫长的改bug过程。我跟测试团队一起,一个一个bug地修复。改完一个bug,就跑一遍测试用例,确保没有引入新的bug。这个过程非常痛苦,但是也是非常有价值的,让我对代码的理解更加深入了。
经过几轮测试和修复,代码终于达到上线标准了。上线那天,我心里还是有点忐忑的,生怕出什么幺蛾子。还一切顺利,数据处理流程跑得很流畅,没有出现任何问题。
上线之后,我每天都盯着监控数据,确保流程正常运行。同时也收集用户的反馈,不断优化代码,提高性能。
这回“阿伽门农”项目的实践,让我收获了很多。不仅巩固了之前学到的知识,也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让我对软件开发流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项目,我就更有信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