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了半辈子饭,最近才琢磨明白一件事儿,就是为啥有时候我煎个牛排,或者烤个面包,那颜色和香味儿就特别到位,有时候就差点意思。后来听人老念叨一个词儿,叫啥“梅纳”,听着挺洋气,就去稍微了解了下。
摸索“梅纳”这玩意儿
说白了,这“梅纳”大概就是食物加热到一定程度,里头的糖和蛋白质什么的自己在那儿“搞事情”,然后就变色、变香了。听着简单,自己上手完全是另一回事。我就拿最常做的煎牛排来练手了。
第一次尝试:彻底翻车
一开始嘛就按老法子来。想着不就是把肉放锅里煎熟嘛结果?
- 锅不够热,油温也低。
- 牛排从冰箱拿出来,水汽还挺重,没擦干就下锅了。
- 结果就是“滋”一声之后,没啥动静了,更像是水煮。
出锅一看,灰白灰白的,边上有点焦,但完全不是想要的那种焦褐色。吃起来也差点劲儿,没那股子肉香味。当时就觉得,这“梅纳”也太玄乎了。
不服气,继续折腾
咱这人就是犟,非得弄明白不可。就想着问题出在哪儿。回想了一下,好像人家说要高温、要干燥。
第二次,有点门道了
这回我做了几个改变:
- 彻底擦干:牛排拿出来,用厨房纸巾,里里外外吸了个遍,一点水汽都不留。
- 锅烧到冒烟:铁锅,烧到微微冒烟,感觉那热气都烫脸了。
- 油也要热:下了油,等油也热透了才放肉。
“刺!!!” 这回声音就对了!那香味儿,“噌”地一下就出来了。看着牛排表面快速变成那种诱人的深褐色,心里那个美。
算是掌握点皮毛
后面又试了几次,发现火候、时间都得配合。火太大了,外面焦了里面还是生的;时间短了,颜色是有了,但不够均匀,香味也单薄。翻面也不能太勤快,得让它老老实实待着,给足时间让那“梅纳”反应发生。
现在煎牛排,基本上能稳定做出那个焦壳了。烤面包、烤红薯啥的,也开始注意温度和时间对颜色的影响。虽然还是不能保证每次都完美,但至少知道往哪个方向努力了。
一点体会
搞懂了这个“梅纳”,做饭好像多了点乐趣。以前就是按部就班,现在会琢磨这步是为了那步又能带来啥变化。看着食材在自己手里变色、变香,还挺有成就感的。生活嘛就是这点点滴滴的实践和琢磨,才有点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