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个“整风运动的主要对象”,我就想起我之前捣鼓的一个事儿,那阵子真是把自己给绕进去了,后来硬是把自己给“整”了一下,才算捋顺了。
大概是去年,我想弄一个自己的知识整理库,就是平时看到的好文章、好想法,都分门别类存起来,方便以后查找和回顾。雄心勃勃,觉得这事儿简单,不就是复制粘贴、打打标签嘛
结果?搞了俩月,里面乱七八糟,堆了一堆东西,真到想找的时候,发现比在网上搜还费劲。标签打得随心所欲,分类也是今天想一套明天想一套,笔记记了等于没记。效率极低,完全达不到最初的目标。
我就停下来琢磨,这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我这瞎忙活,劲儿没少使,效果等于零。这不就得给自己“整整风”了么?得找到问题根源,也就是我这回实践里的“主要对象”。
我的“整风”过程和找到的“对象”
我坐那儿反思了好几天,把整个过程从头到尾捋了一遍,发现问题主要出在三个方面,跟我后来了解到的历史上那个“整风运动”要解决的问题,还真有点异曲同工的意思。
- 第一个对象:凭感觉走的“主观主义”。 我一开始就是想当然,觉得我自己的想法就是最好的分类方式,我的习惯就是最高效的记录方法。压根没去研究一下别人成熟的知识管理方法是怎么做的,也没结合我自己的实际需求去设计。比如,有些文章明明关联性很强,我却因为当时懒得想,就随便扔到一个分类里去了。这就是典型的凭主观意愿办事,不顾客观规律和实际需求。
- 第二个对象:只顾自己不交流的“宗派主义”。 我在弄这个库的时候,基本上是关起门来自己搞。网上那么多分享经验的帖子、那么多好用的工具推荐,我都没怎么看,也没去跟同好交流请教。就觉得自己这套是“独门秘籍”,不愿意参考别人,也不屑于跟人讨论。结果就是视野狭窄,很多弯路都是自己硬生生蹚出来的。
- 第三个对象:僵化死板的“教条主义”或者说“形式主义”。 中间有一段时间,我看到有人推荐用某个复杂的笔记软件和一套听起来特牛逼的标签体系,我就生搬硬套过来了。结果?那套方法对我来说太复杂了,为了维护那个体系,我每次记录都要耗费大量时间去打各种标签、链接,搞得形式大于内容。本来是为了方便,结果搞成了负担,笔记记得倒是“规范”了,但核心的知识吸收和查找反而更难了。这就是典型的为了形式牺牲内容,像极了以前说的“党八股”那种空洞无物。
怎么“整”的
找到了这三个“主要对象”,接下来就好办了,就是针对性地去改。
我逼着自己去学习。放下身段,去看那些评价高的知识管理教程,研究那些流行工具的设计理念,看看人家是怎么解决分类、标签、关联这些问题的。不再凭空想象,而是基于实践和学习来调整我的方法。
我开始主动参与一些相关的社群。看看别人遇到的问题,分享自己的困惑,也吸收别人的经验。虽然不一定照搬,但至少开阔了眼界,知道很多事情有不同的解决路径。
我大力简化。抛弃了那个复杂但不实用的体系,回归到最核心的需求:快速记录、方便查找。根据我自己的内容特点和使用习惯,设计了一套简单、灵活的分类和标签系统。不追求“完美”,但求“实用”。
效果
这么一通“整风”下来,虽然花了不少时间反思和调整,但效果是立竿见影的。我的知识库变得清爽、有序,查找信息效率大大提高。记录本身也成了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
所以说,不管是做啥事儿,时不时停下来给自己“整整风”,找准那些影响效率和效果的“主要对象”,然后下决心去解决它们,这还真是挺重要的。我这实践记录,也算是对自己那段经历的一个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