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也是挺有意思的,最近收拾屋子,翻出来一些老照片和旧杂志,一下子就勾起了不少回忆。其中就有关于2006年都灵冬奥会的一些东西。那时候我还挺关注的,尤其是对那届的吉祥物印象特别深。
看着看着,就有点手痒,想着能不能自己动手把那俩小家伙给做出来。毕竟现在时间也比较自由了嘛于是我就开始了我的“复刻”实践。
准备阶段
第一步,我得先重新搞清楚那俩吉祥物到底长啥样,叫啥名。记忆这东西有时候不靠谱。我就上网搜了搜,对,想起来了,一个叫“内韦”(Neve),一个叫“格利兹”(Gliz)。意大利语里好像就是“雪”和“冰”的意思,挺直白的。
我还特意多看了几张图片,把他们的特点记下来:
- 内韦(Neve):是个小女孩,穿着红衣服,脑袋圆圆的,像个雪球。代表的是雪,还有和谐、优雅啥的。
- 格利兹(Gliz):是个小男孩,穿蓝衣服,脑袋是方的,像个冰块。代表的是冰,还有力量。
看着图片,感觉这俩造型还挺简单的,一个圆一个方,红蓝配色也很鲜明。心想,这应该不难搞?
动手制作
材料嘛我没选太复杂的。家里正好有些孩子玩剩下的超轻粘土,颜色也还算全。我就决定用这个试试。说干就干。
我先捏那个圆脑袋的“内韦”。找了块白色的粘土,搓圆。这个倒是简单。然后找红色的粘土,给她做身子。难点在于把圆脑袋和身子接起来,还要做出那种穿着衣服的感觉,不能太生硬。我试着把红色粘土擀平,然后像包饺子一样裹在白色“身子”上,再把脑袋安上去。反复调整了好几次,才感觉稍微有点样子了。
接着是方脑袋的“格利兹”。这个我原以为会更简单,方块嘛结果发现,用粘土捏一个规规整整的立方体,还挺考验手法的,边角老是弄不直,或者捏着捏着就变形了。我试了好几次,借助了尺子边比划边压,才勉强弄出个方脑袋。然后同样用蓝色粘土给他做身子。
最麻烦的是给他们加上眼睛和嘴巴。图片上看就是简单的线条。我用黑色的粘土小心翼翼地搓成细条,再一点点粘上去。手稍微一抖,线条就歪了或者断了。尤其是“内韦”那个微笑的嘴巴,弧度很难把握。
结果与感受
折腾了大半天,总算是把两个小家伙捏出来了。跟官方图片比起来,那肯定是差远了。我捏的“内韦”有点歪,脑袋不够圆;“格利兹”的方脑袋也不是那么标准,有点像被挤过的冰块。颜色倒是挺鲜艳的。
不过看着这两个歪歪扭扭的小家伙并排站在一起,心里还挺满足的。毕竟是自己一点点捏出来的。这个过程虽然有点笨拙,但还挺解压,也确实让我重新回忆起了当年看冬奥会时的不少情景。
这回实践也让我体会到,看着简单的东西,真动起手来,还是有不少细节和难度的。就这两个小小的吉祥物,从设计理念(雪与冰、和谐与力量)到最终的形象呈现,背后肯定也花了不少心思。自己动手做一遍,感受确实更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