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瞎琢磨了一件事儿,就是把郭敬明和那部老电影《猜火车》放一起想想。这俩玩意儿,一个是国内挺有名的作家、导演,一个是苏格兰那帮颓废青年的故事片,乍一听八竿子打不着,但我就好这口,喜欢把不搭界的东西放一起琢磨琢磨。
起因是啥?
也没啥特别的,就是前两天闲着没事,又把《猜火车》翻出来看了一遍。看完还是那个感觉,挺丧的,但又有点说不出来的劲儿在里面。就是那种“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一大堆,来了句“我选择不选择生活”。挺拧巴的,也挺真实的,至少把某些年轻人那种迷茫、反叛、想逃又逃不掉的状态给拍出来了。
然后我就琢磨了:
看着电影里那帮哥们儿在泥潭里打滚,吸毒、瞎混、背叛,我就突然想到了郭敬明。不是说他跟这电影有啥直接联系,主要是想到他笔下或者镜头里的那些青春。你看,《猜火车》是脏兮兮的,甚至有点恶心,但它很直接,直接把生活的烂疮疤揭开给你看。郭敬明的东西,比如《小时代》啥的,给我的感觉就是华丽,特别光鲜亮丽,俊男美女,名牌堆砌,好像是另一个世界的青春。
两种青春,两种表达
我就开始对比了:
- 《猜火车》那帮人,感觉是物质上挺匮乏,精神上更是空虚,所以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去反抗或者说逃避。
- 郭敬明作品里的人物,好像物质上啥都不缺,但精神上似乎也挺空虚的,他们的痛苦更多是来自人际关系、情感纠葛,用一种很戏剧化、有时候甚至有点“作”的方式来表达。
这么一对比,就觉得挺有意思的。都是在讲年轻人,讲青春的困境,但一个是往“下”走,往现实的泥沼里钻;另一个是往“上”飘,飘在物质和浮华的云端。说不上哪个更或者哪个更“对”,可能就是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的两种青春写照。
我实践了
也没干啥大事儿,就是把这两个看似完全不搭界的东西,放在脑子里反复琢磨了一通。试图去理解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达背后,是不是都藏着某种共通的迷茫或者焦虑?《猜火车》的导演用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呈现,《小时代》的导演用一种极尽奢华的方式包装。一个让你看了觉得堵得慌,一个让你看了觉得眼花缭乱但过后可能有点空。这过程,对我来说就是一种“实践”——思考和对比的实践。
也没琢磨出啥惊天动地的就是觉得,这世界上的事儿,真是挺复杂的。青春这玩意儿,更是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有。能被人记住,能引起讨论,不管是骂还是赞,本身就算是一种成功了。我这也就是瞎琢磨,记录一下自己的胡思乱想,就当是今天的思想小练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