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就来唠唠“亲信”这码事。这词儿听着有点那好像不太光明正大似的。但在咱自个儿摸爬滚打这些年里头,我算是有点体会,这玩意儿,挺实在的,很多时候还真是少不了。
初尝管理的滋味
刚开始让我带个小团队那会儿,心里是有点懵的。想着不就是分活儿、看进度嘛有啥难的。结果一上手,发现真不是那么回事儿。
我就是一碗水端平,任务来了,大伙儿摊开来做。可慢慢地就发现问题了:
- 执行力打折扣: 有些事儿交代下去了,左催右等,就是没个利索的结果。要么是拖拖拉拉,要么是做出来的东西差点意思。
- 信息不通畅: 有时候想了解点真实情况,底下人报上来的都是一片大但总觉得哪儿不对劲。想找个人问问实话,又怕话说多了传出去变味儿。
- 关键时刻掉链子: 遇到点急事、难事,需要有人顶上去的时候,发现能靠得住、敢担事儿的人,好像没几个。
那段时间,真是累心。感觉自己像个光杆司令,啥事都得亲力亲为,很多想法推不动。
开始留心观察
碰了几次壁之后,我开始琢磨了。光靠职位压着,不行。得有人能真正理解你的想法,愿意跟着你一块儿使劲才行。说白了,就是得有几个“靠得住”的人。
我就开始留意身边的人。不是看谁跟我关系好、会说话,而是看几点:
- 活儿干得咋样: 这是基础,能力不行啥都白搭。
- 嘴巴牢不牢: 有些事私下交代了,会不会转身就嚷嚷得大家都知道。
- 靠不靠谱: 答应的事能不能按时按质完成,遇到困难是想办法解决还是先甩锅。
- 是不是一条心: 是真心想把事做还是只想混日子或者有自己的小九九。
我就开始有意识地去“试”。 比如,有个任务稍微重要点,但又不算特别核心,我可能就交给看着顺眼、平时做事还算利索的小张试试。看看他怎么处理,会不会主动跟我沟通,遇到问题是瞒着还是及时汇报。
还有一次,公司内部有点小调整,风声比较紧。我需要提前做点准备,但又不能大张旗鼓。我就找了平时话不多、但做事很稳的小李,私下里跟他透了点气,让他帮我留意几个关键数据,并且强调了要保密。小李二话没说,做得妥妥帖帖,嘴巴也严实,这一下子,信任度就上来了。
慢慢建立起来的默契
就这么着,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儿,慢慢筛选、培养。也不是说刻意搞小团体,就是工作当中,自然而然地,你会发现有那么一两个人,用起来特别顺手,交代事情也放心。
这种“放心”很重要。 意味着有些话你可以跟他说明白,不用藏着掖着;有些活儿交给他,你知道他会尽力去办,不会给你撂挑子;甚至有时候你没想到的地方,他可能还会提醒你。
这也不是单方面的。你信任人家,也得对人家够意思。人家帮你扛了事,你得记在心里,有机会的时候,该争取的利益、该给的肯定,都不能含糊。不然人心就散了。
后来我才琢磨明白,所谓的“亲信”,没那么玄乎。本质上就是工作中建立起来的一种高度信任和默契。他帮你执行,帮你分忧,有时候还能帮你挡挡枪。你也得是他的后盾。
现在回过头看,没有那几个靠谱的人帮衬着,很多事情我一个人是真搞不定的。这事儿,实践起来,还真就是这么回事。不是啥见不得人的东西,就是为了把工作做得更顺畅、更有效率的一种自然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