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天瞅着世界杯,看着看着,我就咂摸出点儿不一样的味儿来。就觉得这比赛场地,嚯,真带劲,尤其是那个决赛要用的卢塞尔球场,金光闪闪的,像个大金碗。后来听解说嘚啵嘚啵,再加上自个儿随手翻了翻手机,好家伙,咱中国人建的!
这就勾起我琢磨的兴趣了。我这人就这点习惯,碰上点事儿就爱刨根问底,非得弄个明明白白。于是我就开始留意了,不光是球场。
我这琢磨的过程是这样的:
第一步,看硬件。 那天看开幕式和后面的比赛,我就特意盯着那球场看。不光是卢塞尔,好几个场馆的建设都有咱们的影子。尤其是那个“大金碗”,听说设计和建造都挺费劲的,那个屋顶结构,还有外墙,晚上亮灯是真漂亮。心里就觉得,这基建实力确实杠杠的。
第二步,看软件(人)。 看着看着,欸?裁判瞅着有点面熟。赶紧拿起手机一搜,果然!马宁、施翔、曹奕,咱们中国的裁判组!这可是头一回,以前顶多就一个,这回直接组团去了。虽然咱国足没去成,但这裁判能上去吹,也算是另一种形式的参与了,心里头有点小骄傲。
第三步,看周边。 除了场子和人,我还特意留意了下其他东西。跟哥们儿聊天才意识到:
那两只从四川过去的大熊猫,“京京”和“四海”,也算咱们的“熊猫外交大使”了。
还有各种“中国制造”,小到球迷手里挥的旗子、吹的喇叭,大到球场的座椅、通讯设备啥的,虽说没具体统计,但感觉真是随处可见。
第四步,汇总感受。 把这些拼凑起来一看,我就乐了。网上不是有段子说嘛“除了国足,其他都去了”。这话糙理不糙。这届世界杯,“含中量”确实是高。从硬件建设到裁判执法,再到各种周边产品,甚至还有国宝助阵。
看到这些,我就想起我之前捣鼓过的一个小项目。当时也是,我们团队负责提供核心的技术支持和一大堆配套的零件,忙前忙后,把整个框架都搭起来了,客户那边就负责临门一脚,把产品包装上市。产品火了,大家都说那产品本身多牛,很少有人知道背后是我们这帮人累死累活打的基础。
现在看这世界杯,感觉有点像。咱们在各种“看不见”或者“不那么显眼”的地方,出了大力,把很多基础工作、保障工作都给做扎实了。球场盖得漂亮,裁判水平也得到认可,各种商品更是无孔不入。虽然最耀眼的舞台中央——球场上奔跑的队伍里没有咱们,但这“含中量”高,也确实是实打实的成绩。
这几天看球,除了看个输赢热闹,还多了这么一层琢磨。看着那些咱们建的场馆,咱们的裁判在场上跑,心里头也挺复杂的,有自豪,也……有点别的滋味。不过总归是咱们努力干出来的,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