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马克希尔这哥们儿,我印象还是挺深的,倒不是因为他在NBA打得多牛掰,主要还是后来他来咱们CBA那档子事儿。
平时就爱瞎琢磨,看到点啥事儿就喜欢自己捋一捋,算是自己跟自己较劲,也算是一种实践记录。那天刚好看到新闻,说山东队的吴珂跟天津队的马克希尔干起来了,而且是满场追着跑那种。
当时我就惊了。
你想,职业篮球场上,俩大个子,一个追一个跑,那场面,真是挺罕见的。我就专门去找了视频来看,想搞清楚到底咋回事。
过程大概是这样:
- 先是吴珂有个肘击动作,打到马克希尔了。
- 然后马克希尔直接就毛了,火气噌一下就上来了。
- 接着就是最经典的那一幕,马克希尔开始追着吴珂跑,吴珂也是真跑,绕着场地跑。
我看完了视频,又翻了翻当时的一些报道和评论,心里就琢磨这事儿。
我的琢磨过程
就是看个热闹,觉得这事儿挺逗,一个打人的反而被追着跑,有点戏剧性。但后来静下来想想,这里面挺多值得琢磨的地方。
第一步,我先是回放那个动作。吴珂那个肘子,是不是故意的?力道大不大?我看视频感觉是有点附加动作,可能也是比赛激烈上头了。篮球场上这种小动作不少,但点燃马克希尔这个“火药桶”,可能也是时机不
第二步,我就想马克希尔的反应。他那反应确实是激烈,直接放弃比赛了,就是要干仗。这也能看出来他那性格,挺冲动的,或者说,挺“野兽派”的,跟之前资料里说他“激情野兽”的称号也对得上。但他这一下,直接就把自己也搞下场了,球队也受影响。
第三步,我琢磨的是吴珂的反应。他为啥选择跑?有人说他怂,有人说他理智,避免冲突升级。这事儿,站的角度不一样,看法就不一样。但从结果看,他跑了,冲突没有进一步变成老拳相向,但也确实留下了个“逃跑将军”的话柄。
第四步,就是看后续处理。俩人都被罚下场,后来还有追加处罚。这说明规则还是在那儿的,不管你多大牌,多激动,都得按规矩来。
整个这个琢磨的过程,对我来说就是一种“实践”。不是说我去打球实践,而是通过观察和分析一个真实发生的事件,去理解人性、规则、冲动与控制。我把这些想法都记在了我的本子上,没事儿就翻翻。
这事儿后来也成了个不大不小的梗,一提起来大家都能想到那个追逐的画面。对我来说,这不仅仅是个篮球新闻,更像是一个小小的社会观察样本。你看,一个简单的冲突,能折射出这么多东西:球员性格、场上压力、规则约束、舆论影响等等。
马克希尔这个名字,对我来说,就跟这回“冲突分析实践”紧紧联系在一起了。每次想起来,不是想他得了多少分,抢了多少篮板,而是那个充满张力的追逐场面,以及我当时坐在那儿,一遍遍看视频、捋思路的那个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