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巴乔,我这脑子里立马就浮现出那个扎着小辫儿的身影,还有那挥之不去的“忧郁王子”的标签。当年看球,他可真是个焦点人物,不管你懂不懂球,大概都听过他的名号。
说起来,这让我想起我自个儿的一段折腾经历。那会儿,具体哪年我给忘了,反正也是血气方刚,总想着搞点“大事情”,证明一下自己。我那时候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突然迷上了做手工皮具,觉得那玩意儿特酷,能亲手打磨出一件东西来,那成就感,啧啧,想想都带劲。
我的“皮匠”初体验——纯属瞎折腾
我可是热情高涨得不行。从网上淘换来一大堆工具:什么裁皮刀、打孔的冲子、各种型号的针线、不同重量的锤子,还有好几块据说是从意大利弄来的植鞣革。当时心里还美滋滋地想,咱这手艺,起码也得配得上这“王子”级别的皮料,虽然跟人家踢球的巴乔那是八竿子都打不着的关系,但那股子想把事情做好的劲儿,我觉得是相似的,都想整出点名堂来不是?
具体咋干的?我给你们说道说道我那三脚猫的“实践过程”:
- 第一步:画图纸。 我原以为这不就跟上学时候画几何图形差不多嘛简单!结果?图纸画出来歪歪扭扭的,尺寸老是对不上。不是这儿短了一截,就是那儿多了一块。来来回回改,A4纸都给我废了能有小半包。
- 第二步:裁皮。 这可真是个技术活儿,也是个力气活儿。一开始我手那个抖,裁皮刀捏在手里跟不听使唤似的,老是跑偏。好好的、贼贵的皮子,给我割得那叫一个惨不忍睹,边儿跟狗啃过一样。割坏了好几块小料,心疼得我呀,那感觉,我估计不比亚平宁半岛的球迷当年看巴乔罚丢那个要命的点球差多少,都是透心凉。
- 第三步:打孔缝线。 你以为裁好了皮就快胜利在望了?太天真了!打孔得沿着画好的线,距离得均匀,下锤子的力道得一致。我那会儿,为了打孔,胳膊都快抡成大力水手了,可打出来的孔还是七扭八歪的,跟喝醉了酒走直线似的。缝线更是考验我这急脾气的耐心,一针一线,稍微一分神就可能缝错地方,或者线拉得太紧把皮子勒得皱皱巴巴的,丑死了。
那段时间,我几乎天天晚上吃完饭就趴在我的小工作台前捣鼓那些皮子。手上不是沾的胶水就是各种颜色的染料,新划的口子旧划的口子叠在一块儿,看着都寒碜。我老婆都说我这是不务正业,纯属瞎折腾,还把家里弄得一股怪味儿。有时候做得特别不顺心,比如辛辛苦苦缝了半天发现缝错了,得拆,拆的时候还容易把皮子弄坏,我就会把手里的东西一扔,往椅子上一靠,看着一桌子狼藉,那股子挫败感,真就有点“忧郁王子”那意思了,虽然我这忧郁廉价得很。
结果咋样?
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做出来的第一个“作品”,是个钱包。怎么形容,就是歪歪扭扭,线脚粗糙得像蜈蚣爬过一样,颜色也染得不均匀,一块深一块浅。我兴冲冲地拿去送给我媳妇,她接过去瞅了半天,愣是没好意思当着我的面用,后来偷偷跟我说,怕带出去让人笑话。我做的第二个稍微好了点,但也就那么回事儿,离能拿出手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就这么坚持了小半年,当初那股子冲天的热情,也慢慢被这些琐碎的失败和不成形的作品给磨得差不多了。那些花了不少钱买来的工具和剩下的皮料,都被我一股脑儿地堆到储藏室的角落里吃灰去了。
现在偶尔翻东西看到那些工具,再回想起来那段“皮匠”经历,虽然最终也没能让我成为啥“手工大师”,但确实让我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任何看起来光鲜亮丽的成功背后,都藏着无数次的枯燥练习和让人沮丧的失败。就像我们看巴乔踢球,记住他世界杯上那个落寞的背影,记住他的“忧郁”,但也别忘了他在场上那些眼花缭乱的灵动过人、那些手术刀般精准的助攻和进球,那可都是日复一日的苦练和汗水堆出来的,不是凭空掉下来的。
我觉得,有时候遇到困难,心里“忧郁”一下也挺正常的,谁还没个不顺心的时候?关键是别怕一头栽进去试试,别怕失败。即便是瞎折腾一场,起码也折腾过了,知道了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也算是对自己有个交代,算是一种特别的成长。就像我虽然早就不碰那些皮子了,但有时候工作生活中遇到点难啃的骨头,我偶尔还会想起当年跟那些硬邦邦的皮子较劲儿的傻样,还有巴乔在球场上那种不服输的韧劲儿,好像眼前的困难也没那么难熬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