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的庖丁有多厉害?看看他解牛的三个境界。

tmyb

今天想跟大家伙儿聊聊“庖丁解牛的庖丁”这个事儿。咱不是说要去真杀牛,是想借这个由头,说说我自个儿琢磨事儿、干活儿的一个实践过程。

一、刚上手那会儿,看啥都是“一头整牛”

记得我刚开始接触一些复杂点儿的活儿,那会儿真是两眼一抹黑。就跟《庄子》里说的,庖丁刚开始解牛,“所见无非牛者”。我那时候看问题,也是囫囵吞枣,感觉这活儿就是一整块,老大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具体咋下手?没头绪。

庖丁解牛的庖丁有多厉害?看看他解牛的三个境界。

那时候,我就是凭着一股子愣劲儿。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使蛮力。结果?

  • 效率贼低: 搞半天,进展不大,跟那“族庖月更刀,折也”似的,工具(思路、方法)换了一堆,没一个顺手的,老觉得不得劲,老想推倒重来。
  • 心里发怵: 每次接到类似的活儿,心里就打鼓,感觉又得掉层皮。
  • 成果粗糙: 好不容易弄完了,回头一看,细节上毛毛糙糙,经不起细品。

庖丁解牛的庖丁有多厉害?看看他解牛的三个境界。

这阶段,我感觉自己就是那个最低水平的“族庖”,纯粹靠“折腾”在干活,对事物的内在规律根本没摸着边儿。

二、琢磨了几年,开始“未尝见全牛”

就这么瞎折腾了一段时间,也吃了不少亏,碰了不少壁。我开始反思,不能老这么傻干。于是我开始有意识地去“拆解”问题。就像庖丁说的,“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我是怎么做的?

  1. 先观察,不急着动手: 拿到一个活儿,我不再是上来就干。我会先花时间,里里外外地看,琢磨它的结构,它的组成部分,各个部分之间有啥联系。
  2. 庖丁解牛的庖丁有多厉害?看看他解牛的三个境界。

  3. 找规律,分模块: 我会尝试把一个大任务,拆分成若干个小模块。每个小模块再细分,直到我觉得每个小部分都清晰可控。这就像庖丁看到了牛的骨骼脉络。
  4. 逐个击破: 拆解完了,我就针对每个小模块,想办法解决。这时候,虽然还是费劲,但比之前那种“看山是山”的感觉好多了,至少知道力气往哪儿使。

这阶段,我感觉自己进步了点,有点像那个“良庖岁更刀,割也”。虽然刀(方法)还是会钝,需要时不时磨一磨,换一换,但至少不是瞎砍了,开始知道顺着某些“纹理”去使劲儿了。看问题不再是看一个庞然大物,而是能看到它内部的一些结构和缝隙了。

三、现在的状态,有点“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意思了

又过了不少年,经历了更多的事儿,处理了更多的“牛”。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对很多事情的理解和处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就是庖丁说的“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庖丁解牛的庖丁有多厉害?看看他解牛的三个境界。

这是一种啥感觉?

  • 凭直觉: 很多时候,一个问题摆在我面前,我似乎不用刻意思考分析,就能凭着一种感觉,知道关键点在哪儿,知道从哪儿入手最顺畅。
  • 顺势而为: 我不再去硬磕,而是“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就是顺着事物本身的规律和脉络去走,遇到关节也知道避开锋芒,从缝隙里过去。
  • 轻松自如: 整个过程感觉特别顺畅,不费劲,好像那活儿自己就完成了似的。就像庖丁那把刀,“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我用的那些方法、积累的经验,也越来越纯熟,用起来得心应手。

庖丁解牛的庖丁有多厉害?看看他解牛的三个境界。

这时候,我再去看那些复杂的活儿,不再是看到“牛”,也不是看到“牛的分解结构”,而是仿佛看到了它内在的“道”,一种运行的规律。我只需要顺着这个规律,轻轻一点,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我这实践离庖丁那种出神入化的境界还差得远!但这个过程,确实让我体会到了从笨拙到熟练,再到有点得心应手的感觉。关键还是得多琢磨,多实践,找到事物本身的“理”,然后“因其固然”,才能越来越顺当。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这儿,算是我个人的一点粗浅体会,希望能给大伙儿一点启发。一起努力,争取都能成为自己领域里的那个“庖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