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这儿也碰上个事儿,不大不小,但挺有意思,我就管它叫我们这儿的‘中指门’。不是啥球场上的大事,也不是哪个明星,就是发生在我身边,或者说,是我亲手“实践”出来的一个小插曲。
事情的起因
起初,是这样的。我们搞一个小范围的线上分享会,就那么几个人,用的是那种视频会议软件。分享的人讲得挺投入的,屏幕共享着PPT,他本人那个小窗口在角落里。讲到激动的地方,难免手舞足蹈的。
然后,会议结束后,我收到一个反馈,说是分享嘉宾在讲解某个点的时候,好像对着镜头比了个“中指”。我一听,心里“咯噔”一下,这可不是小事,虽然咱们国内可能没老外那么讲究这个,但总归是不太雅观,尤其是在一个相对正式的分享场合。
我的调查过程
我当时第一个反应,就是先别声张,也别直接去问那个分享的哥们儿,万一是误会?或者人家根本无心的?
于是我做了几件事:
- 第一步,调取会议录像。现在的会议软件都有录制功能,这是最直接的证据。我把录像下载下来,专门找到那个被指出来的时间点。
- 第二步,反复观看。我把那一段放慢了0.5倍速,甚至逐帧看。你还别说,从某个角度,或者说如果截图截得“恰到好处”,某个瞬间那哥们儿的手势确实有点像。他当时好像是想用食指指着屏幕上的某个要点,但因为动作快,其他手指弯曲,中指在某个瞬间确实显得比较突出。
- 第三步,结合上下文。我把前后几分钟的内容都看了,他当时的情绪是比较亢奋,完全投入在讲解内容里,没有任何不悦或者想要攻击谁的迹象。这就让我更倾向于是个无意识的动作或者视觉误差了。
- 第四步,模拟场景。我还自己试了试,在摄像头前面,快速地用食指去指屏幕,同时模仿他当时那种有点激动地挥舞手臂的感觉。你猜怎么着?在某些快速甩动的瞬间,如果手腕角度再配合一下,中指确实容易在视觉上“抢镜”。
沟通与结果
做完这些基础工作,我心里大概有谱了。然后我才去找那个分享的哥们儿私下聊了聊。我没直接说“你是不是比中指了”,而是比较委婉地问他:“你记不记得讲到XXX那个点的时候,你当时手部动作是想表达因为视频角度问题,有个瞬间可能有点点容易让人误会。”
他一听,也挺惊讶,赶紧回忆。他说他当时就是想强调一下PPT上的一个关键词,习惯性地用食指去指,完全没意识到别的。他还开玩笑说:“那我以后可得注意了,不能太激动,不然一不小心就‘中指门’了。”
,我把我的分析和他的反馈也跟最初提出这个疑问的人沟通了一下,大家一看录像里他那个投入劲儿,再加上我的慢放分析,也都释然了,觉得确实是场误会,可能就是角度和动态捕捉的巧合。
所以说,这事儿就算这么过去了。虽然是个小事,但也让我觉得,遇到问题先别急着下定论,多观察,多分析,搞清楚来龙去脉,很多时候事情的真相跟第一印象可能差挺远的。也算是给我自己提了个醒,以后在线上沟通,手部动作还是得稍微收敛点,免得好心办了“坏事”,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