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跟大家伙儿聊聊我捣鼓的这个“bridgewan”玩意儿。这名儿是我自个儿瞎取的,也没啥高深莫测的技术在里头,纯粹是我个人瞎折腾,为了解决点实际问题,一步步摸索出来的土办法。
一开始的烦恼
是这么回事儿,我,手头有好几个地方需要网络能通气儿。比如说,我自个儿家里一套网,我爸妈那边也有一套,有时候我还会在一个临时的鼓捣点小玩意儿的小作坊待着,那也得有网。以前,这些网络都是各管各的,跟孤岛似的。想从家里访问一下工作室电脑上的资料,或者远程帮我爸妈看看他们电脑出了啥毛病,那叫一个费劲。
- 搞加速器?试过,路由器自带的加速器功能,或者自己搭个啥的。稳定性时好时坏不说,配置起来也挺麻烦,尤其是我爸妈那边,让他们搞明白客户端咋用,简直比登天还难。速度有时候也慢得让人抓狂。
- 用远程桌面软件?有些是方便,但总觉得数据在外面绕一圈不踏实,而且有时候我想访问的不是整个桌面,可能就是个共享文件夹或者打印机。
- 端口转发?在路由器上一个一个开端口,安全性先不说,家里宽带IP一变,又得重新弄,太折腾了。
反正就是各种不爽,感觉网络明明在那儿,但用起来就隔着一层,不顺畅。我就琢磨着,能不能像搭个桥似的,把这些分散的网络都“串”起来,让它们感觉就像在一个大局域网里头,互相访问能方便点儿,又不用整那些死贵死贵的企业级方案。
我的“bridgewan”折腾之路
这个想法在我脑子里转悠了好久,我就管我这个设想叫“bridgewan”,意思是“桥接我的广域网”,听着是不是还挺那么回事儿?
第一步:盘算盘算家底,明确要啥
我就想,我到底要个啥效果?
- 1,不同地方的设备得能互相瞅见,访问个共享文件、打印个东西啥的,得跟在同一个屋檐下一样方便。
- 2,安全是必须的,不能随随便便阿猫阿狗都能溜达到我的网络里来。
- 3,弄好了就尽量别老去动它,我懒得天天维护。
看了看手头,有几台还能凑合用的家用路由器,有的刷了第三方固件,功能还多点。还有一台以前淘汰下来的小主机,性能一般,但跑点轻量级的网络服务应该不成问题。
第二步:动手尝试,到处碰壁
我把那台小主机翻出来,装了个Linux系统,想在上面搭个中心化的加速器服务器,比如Open加速器或者WireGuard。理论上,其他地方的路由器或者电脑都作为客户端连到这个中心服务器,数据就能互通了。折腾了几天,发现这玩意儿对客户端的配置还是有点要求,而且万一这台小主机哪天罢工了,整个网络就都瘫了。感觉还是不够“傻瓜化”。
后来我又瞅了瞅,有些路由器固件本身就支持站点到站点的加速器功能,比如IPSec 加速器。这个思路好像更靠谱点,直接用路由器来“搭桥”。
第三步:敲定方案,撸起袖子加油干
我琢磨出来的方案,就是找一个网络条件最好、路由器性能也相对强一点的地方(一般就是我家)作为中心枢纽。其他几个点,就作为分支,通过路由器之间的加速器隧道,主动连接到我家的这个中心路由器上。
具体干起来,大概是这么几步:
- 中心路由器配置: 我把它设置为加速器服务器。因为我刷了梅林固件,所以直接用了它里头的IPSec服务器功能。设好密钥、用户啥的。
- 分支路由器配置: 这些路由器就设置为加速器客户端,填上中心路由器的地址和之前设好的密钥、用户信息,让它们开机就自动往中心连。
- 调整路由表: 这是最关键也是最头疼的一步!得让每个路由器都知道,访问哪个网段的数据包应该往加速器隧道里扔。比如,我在工作室,想访问家里的NAS,工作室的路由器就得知道,去往家里NAS的IP地址段的数据,要走加速器隧道。这个过程反复试了好多次,一会儿通一会儿不通的,查日志,改配置,花了不少时间。
- 防火墙设置: 确保加速器流量能正常通过,同时把不必要的端口都关掉,安全第一嘛
那几天真是焦头烂额,对着一堆IP地址、子网掩码、路由条目,眼睛都快看花了。有时候一个小小的配置错误,就得排查半天。
“桥”终于搭通了
您猜怎么着?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调试,总算是通了!现在我在任何一个“据点”,都能轻松访问其他地方的网络资源了。比如说,我在工作室,可以直接打开家里NAS上的电影看,或者远程打印文件到我爸妈家的打印机上。感觉就像所有设备都在一个大的虚拟局域网里,贼方便!
虽然速度上因为走了加密隧道,肯定比不上纯局域网那么快,但日常传个文件、远程管理一下,完全够用了。最重要的是,这套东西搭起来之后,基本就不用管了,稳得很。
所以说,这个“bridgewan”土炮方案,核心就是利用现有路由器的加速器功能和静态路由设置,把物理上分散的网络在逻辑层面给“桥接”起来。虽然比不上那些专业的SD-WAN解决方案那么高大上、自动化,但对我这种个人用户或者小型团队来说,几乎零成本(都是现有设备),效果也实实在在。就是前期得多点耐心去琢磨和调试。一旦搞定,那真是省心省力,再也不用为跨网络访问抓耳挠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