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智一在悠久的对面”这个名儿,我这脑子里立马就冒出来一堆事儿。倒不是说我看了啥片子,而是这六个字,简直就是把我前几年一段折腾经历给概括了。
那时候我刚从学校出来没多久,觉得自己挺“智一”的,就是特聪明,满脑子新点子。进了一家老牌单位,那叫一个“悠久”,办公楼看着都包浆了,工作流程更是几十年不变。我就琢磨着,得露一手,给这沉闷的地方来点活力。
我的“实践”目标
给他们那套老掉牙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升个级。
引入点自动化,把那些填不完的表给简化简化。
最好是能整个数据分析,让他们看看什么叫精准营销。
我劲头特足。熬了好几个晚上,做了个特漂亮的方案,图文并茂,还带动画效果。想着领导一看,肯定拍手叫同事们也得对我刮目相看。
结果?我拿着方案去找我们部门那个老主任。他五十多岁,头发都快掉光了,戴个老花镜,慢悠悠地翻我的材料。我站在旁边,心里还美滋滋的,等着他夸我。
他扶了扶眼镜,抬头看我,说:“小王,你这个想法是好的,年轻人有闯劲。但是,我们这套系统用了快二十年了,大伙儿都习惯了。你这么一改,大家伙都得重新学,万一出错了,数据丢了,这个责任谁来负?”
我当时就有点懵,但还是硬着头皮解释:“主任,新系统更安全,操作也更方便,初期可能会有点不习惯,但长期来看效率能提高很多。我可以负责培训大家……”
“培训?”他打断我,“大家手头活儿都那么多,哪有时间搞这些花里胡哨的?再说了,我们现在这样不也挺好吗?不出错就行。”
这就是我遇到的第一个“对面”。不是墙,是那种软绵绵的,你一拳打过去,它纹丝不动,还把你力气给卸了的感觉。
不死心的我又折腾了几回
我试着先从我们小组内部开始,搞点小工具,比如用个共享文档代替传来传去的Excel。刚开始还有俩年轻人跟着用,后来发现其他人都不配合,数据还是得手动汇总到老系统里,慢慢地大家也就不用了。
我还找过技术部的同事,想让他们帮帮忙。结果人家说,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维护现有系统稳定,没资源搞新开发,除非是领导特批的大项目。
甚至,我还“曲线救国”,把我那个方案里的一些小点子,包装成“优化建议”,写在工作总结里。结果?石沉大海,一点回音都没有。
那段时间,我真是天天感觉自己就是那个“智一”,傻乎乎地站在“悠久”的对面,中间隔着一条看不见的河。我想把新东西渡过去,但那边的人根本就不想到河这边来看看。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是有个老师傅,快退休了。他负责一块儿挺重要的数据录入,每天就是对着纸质单子,一个一个往电脑里敲,用的还是五笔输入法,特慢。我好心做了个小程序,能用摄像头扫描单子,自动识别文字录入,准确率还挺高。我兴冲冲拿给他看,想着这下总能帮上忙了。
老师傅看了看,也没说也没说不就叹了口气,说:“小王,我知道你是好意。可我要是用了你这个,我这一天天的,干啥?我这点活儿,要是几下就干完了,那我不就成闲人了?”
我当时听了,心里咯噔一下。原来,我面对的“悠久的对面”,不只是习惯,不只是怕担责任,还有更深层的东西。有的人,他的价值感,他的存在感,就系在那些看似低效重复的“悠久”流程上了。你把流程“智能化”了,可能也把他给“智能化”没了。
后来我也就没再瞎折腾了。不是说我放弃了,而是我开始明白,有些事儿急不来。那个所谓的“智一”,在“悠久的对面”时,可能需要的不是硬冲,而是更多的理解和耐心。甚至有时候,也得接受那种“对面”的逻辑,哪怕它看起来不那么“聪明”。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经历也挺宝贵的。至少让我知道了,很多时候,技术和方案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真正难搞的,是人心,是那些看不见的“悠久”的惯性。这可能就是我从那段“智一在悠久的对面”的实践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