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事儿,得从我自个儿的观察说起。足协整顿球员文身这档子事,老早就不是啥新鲜话题了,但每次提起来,总能掀起不小的波澜。我,也算是个老球迷了,对这些事儿一直挺上心的,所以也算是有自己的一套“实践”观察记录。
风声初起,圈内议论
我记得大概是几年前,就隐隐约约有这种风声了。那时候还不是明文规定,就是圈子里头传,说上面可能不太喜欢球员搞得花里胡哨的,特别是国家队的层面。我当时就寻思,这文身跟踢球水平有啥直接关系?不过也没太当回事,毕竟那时候只是“可能”、“据说”。
规定逐渐清晰
后来这事儿就越来越真切了。我记得特别清楚,应该是2021年底那会儿,差不多是12月30号左右,《澎湃新闻》这些媒体都开始大范围报道了。说体育总局发了文,具体到足球这块儿,就是足协要落实“关于加强足球运动员管理的建议”。这建议里头,对文身的态度就非常明确了:
- 国家队及U23国家队球员:严禁有新的文身。
- 已有文身的球员:劝诫他们自个儿想办法给清除了。要是遇到特殊情况,比赛的时候得用各种法子把文身给遮起来。
- 国青、国少层面:那就更严了,直接就是有文身的球员一律不征调。
我当时看到这些具体的条条框框,心里头“咯噔”一下。得,这回是来真的了。
我的“实践”观察过程
从那以后,我就特别留意这事儿的后续发展。我的“实践”主要就是看比赛、看新闻、跟一些懂球的朋友聊。
第一步:看比赛时的细节。以前看球,注意力都在球员的技术、跑位上。规定出来后,我就开始下意识地瞅瞅球员胳膊、脖子这些地方。果然,以前那些文身比较显眼的国脚,要么就是长袖球衣从头穿到尾,要么就是贴了那种肉色的胶布或者运动绷带。有时候镜头拉近了,还能看到遮挡物底下隐隐约约的图案。我就想,这大热天比赛,贴着这些玩意儿得多难受。
第二步:关注球员的动态。有些球员,以前社交媒体上发的照片挺随性的,文身也露着。后来就发现,要么是不怎么发了,要么发的照片里,文身都不见了,估计是P掉了或者特意找了角度。也有听说个别球员真去洗文身了,那玩意儿听说挺疼,还费钱。
第三步:留意青训选拔。因为规定里对国青国少的要求最严,我就特别关注了一下青少年比赛和梯队选拔的新闻。虽然这方面公开的信息不多,但从一些零星的报道和圈内人的闲聊中能感觉到,俱乐部在选拔小球员的时候,肯定会把“有无文身”作为一个挺重要的考量因素了。这不明摆着嘛你好不容易培养个好苗子,结果因为文身进不了各级国字号,那俱乐部不也白忙活。
第四步:听各方反应。球迷群体里头,那是说啥的都有。有的觉得管得运动员就该有个阳光的形象;有的觉得这是瞎折腾,踢球好不好跟身上有没有图案没关系。媒体的评论也五花八门。我就琢磨,这事儿,出发点可能是好的,想树立个正面形象,但具体执行起来,是不是有点“一刀切”了,是不是把重点给搞偏了?
最终的“实践”感悟
经过这么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思考,我自个儿的感受就是,这整顿文身的事儿,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球员们的外在形象,至少在国家队层面,大家看到的都是“干干净净”的球员了。但中国足球的水平,跟这文身有多大关系?我觉得大家心里都有数。
我这实践记录,也没啥高深的技术含量,就是作为一个老球迷,持续关注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现象,然后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给串起来。有时候,一些规定下来,咱们普通人可能觉得离自个儿挺远,但仔细瞅瞅,它带来的影响还是方方面面的。连我看球的关注点都给我带跑偏了一阵子,老琢磨人家胳膊上那块布底下到底是啥了。
这事儿的后续影响还在持续。我觉得,抓青训、搞技战术、培养足球文化这些硬核的东西,可能比在文身这种细枝末节上反复折腾要重要得多。这只是我一个球迷的瞎琢磨,说得不对的地方,大家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