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刷手机,看到这么个标题,心里咯噔一下,想着这得多吓人。就喜欢琢磨事儿,尤其是这种听着就玄乎的。所以我就打算自己动手“实践”一下,看看这背后到底是啥情况。
第一步,我先是把这几个字输到搜索框里。 我寻思着,这事儿既然能当标题,网上肯定有相关信息。果不其然,一搜出来一堆东西。有新闻报道的格式,有论坛讨论的帖子,看着都挺吓人的。
然后,我就开始一条条点进去看。 我发现很多信息源头都指向几个特定的案例。比如,有个案例提到是2006年在北京一个拆迁房里发现女尸,死状恐怖。还有一个案例说的是个叫小梅的大三女生,在宿舍睡觉,大概凌晨五点,突然尖叫,然后人就不行了。
我重点看了看那个叫小梅的女生的情况。报道里说,她室友都被尖叫声吓醒了,一开始还以为是做噩梦。大家赶紧喊她,结果发现她已经不省人事了。校医也赶过来了,但好像没抢救过来。有的报道还提到,这事儿发生在福建医科大学,大家还挺意外的,毕竟是医学院的学生。
我试着交叉对比这些信息。 我发现,虽然事件的核心——“女生”、“尖叫”、“身亡”——都差不多,但细节上还是有些出入。比如发生时间,有的说是2006年,有的说是近几年。地点也有不同的说法。这让我感觉,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能有些细节被模糊或者混淆了。
我还注意到,这些报道和讨论,很多都集中在事件的“恐怖”和“离奇”上。比如“死状恐怖”、“遍体生寒”、“恐怖片般的情节”这类词用得特别多。这也能理解,毕竟这种事儿本身就挺抓人眼球的。
在梳理这些信息的时候,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 就是这类事件,除了本身的悲剧性,它在网络上传播的时候,哪些信息更容易被放大?很明显,是那些最能刺激人情绪的部分。而对于具体的原因,比如医学上的解释,或者更详细的调查结果,反而提及较少,或者信息比较零散。
比如小梅那个案例,有提到可能是“做噩梦吓死自己”,但这个说法也挺模糊的,没有更专业的分析。有些讨论还往什么“复旦投毒事件”那种方向联想,这就有点扯远了。
通过这么一番“实践”下来,我感觉自己对这类信息的传播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 标题往往是最直接、最刺激的部分,很容易让人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或者恐惧感。
- 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细节容易丢失或变形,不同来源的说法可能会有出入。
- 人们很容易被事件的猎奇性吸引,而忽略了对事件背后更深层次原因的探究。
我这回的实践过程,主要就是从一个引人注目的标题出发,通过搜索、阅读、对比、分析这些步骤,来尝试还原信息的大致轮廓,并且观察信息传播的一些特点。感觉以后再看到类似耸人听闻的消息,我会更习惯性地去多方查证一下,而不是先被情绪带着走。这算是我这回“实践”下来,给自己提了个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