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这个caj文件浏览器,我可真是被它折腾得够呛。倒也不是说这玩意儿有多复杂,主要是摊上事儿了,不得不弄明白。
事情是这样的,我爸,对,就是我那位已经退休的老爹,突然有一天心血来潮,说要研究他们老家的历史,还想写点回忆录啥的。老人家有这个心气儿是好事,我当儿子的肯定得支持。
结果,他不知道从哪个犄角旮旯里头,淘换来了一大堆据说是很珍贵的电子版资料。兴冲冲地拷到U盘里,让我帮他导到电脑上,说要好好学习学习。我一看文件名,傻眼了,后缀全是“.caj”。当时我脑子就“嗡”的一下,这是个啥玩意儿?PDF我知道,word文档我也熟得很,这个caj是个什么鬼?听都没听说过。
我爸还在旁边一个劲儿地催:“快弄快弄,这里面可都是好东西!” 我能咋办,硬着头皮上网查呗。输入“caj文件怎么打开”,铺天盖地的结果就出来了。原来这玩意儿主要是国内一些学术论文用的格式,特别是那个什么知网,搞出来的。得用专门的阅读器才能看,叫什么“CAJ全文浏览器”,也有叫CAJViewer的。
我当时心里就犯嘀咕,你说这都啥年代了,搞这么多自家格式有意思吗? 通用点不好吗?这不是给咱普通老百姓添堵吗?但抱怨归抱怨,文件总得打开。
接下来就是下载这个所谓的“专用浏览器”。找个官方的、干净点的下载链接也费了我老大劲儿。你知道的,现在网上下载个东西,一不留神就给你捆绑一堆乱七八糟的玩意儿。好不容易下载下来,安装过程倒是还算顺利,下一步下一步就完事了。
装好之后打开一看,那软件界面,怎么说,感觉就像是上个世纪的产物,朴素得很。不过也管不了那么多了,能打开caj文件就是好汉。我试着打开了我爸给我的一个文件,还真能看。里面密密麻麻都是字,还有些扫描的图片。
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我得教会我爸怎么用这个软件。你想想,一个平时连智能手机都玩不太明白的老人家,面对这么一个“专业”的软件,难度有多大。我耐着性子,一步一步地教他:先双击打开这个黄黄的图标(我特意把快捷方式颜色调了调),然后点左上角的“文件”,再点“打开”,然后在一个长长的列表里找到他要看的那个文件。
就这么几个简单的动作,我爸练了好几天。不是点错地方了,就是找不到文件了,有时候急了还会把整个软件给关掉。我,就在旁边一遍遍地重复:“爸,别急,慢慢来,是这个,对,点这里……” 那几天我感觉自己耐心都快耗尽了。有时候真想直接把那些caj全给他转成PDF算了,但文件太多,而且有些格式转换了效果不也只好作罢。
后来老爷子总算是勉强能自己捣鼓着打开文件看了。虽然时不时还是会打电话来问:“儿子,那个看书的玩意儿怎么又打不开了?” 我就得通过电话远程指挥,或者干脆等周末回家再给他看看。桌面上那个CAJ浏览器的图标,也成了他为数不多能认出来的几个程序之一。
要说我这个“caj文件浏览器”的实践记录,更多的是一场关于耐心和沟通的实践。技术本身不难,难的是怎么把这套东西,尤其是这种不太友好的工具,让上了年纪的人也能用起来。这可能比我自己写几行代码、解决个技术难题要费劲多了。现在这事儿还没完,估计以后还得继续跟他那个“浏览器”打交道,也算是个长期的“维护项目”了,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