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到这个“蔷薇法则”,我可太有发言权了,这玩意儿真不是纸上谈兵,是我自个儿一点点啃出来的硬骨头。我真就跟个愣头青似的,啥也不懂,就觉得,嗨,不就那么回事儿嘛大家和和气气,一起把事儿干好不就完了?天真!
初探门径,一头雾水
我记得那会儿刚换到一个新地方,具体干啥的就不细说了,免得有麻烦。反正就是个看起来特光鲜,人人都客客气气,说话都带着三分笑的地儿。当时我还挺美的,觉得这氛围不错,比之前那个成天吵吵嚷嚷的破地儿强多了。结果?没过俩礼拜,我就感觉不对劲儿了。
事情是这么开始的: 我提了个方案,自认为挺不错的,逻辑清晰,数据也全。结果,会上大家都是“嗯嗯好好”,没人说不行,也没人说具体怎么行。然后,这事儿就没然后了,跟石沉大海似的。我纳闷,跑去问带我的老张,老张就笑笑,说:“小王,慢慢来,不急。” 我当时就一头雾水,这叫啥话?
后来又碰上几回类似的事儿。我发现,我说的东西,就像扔进了一个巨大的棉花包,有点力气也使不出来。大家表面上都特客气,但实际上,你根本不知道他们心里想也不知道这事儿到底卡在哪儿了。那种感觉,就跟游戏里你明明看到门了,就是找不到钥匙,急死个人。
摸索碰壁,我的“实践”
那段时间,我真是吃也吃不睡也睡不香。我就琢磨,这到底是咋回事?我开始偷偷观察。
- 我留意谁跟谁说话的时候,眼神特真诚,谁跟谁说话的时候,就那么点到为止。
- 我注意开会的时候,谁先开口,谁谁的话能一锤定音,哪怕他说得不一定全对。
- 我还特别留意那些看起来不起眼,但总能出现在关键场合的人。
我还干了些“傻事”:
比如,有一次我又提了个想法,这回我学乖了点,没在大会上嚷嚷。我先去找了老张,老张还是那套说辞。然后我又去找了我觉得可能有点话语权的小李,小李听完,客客气气地说:“想法不错,但我这边可能不太好推。” 我不死心,又去找了平时不怎么说话,但眼神特犀利的老孙。老孙听完,就问了我几个特尖锐的问题,虽然把我问得满头大汗,但我觉得这才是真正在讨论事儿!
我还试过,刻意地在某些“小团体”的午饭局旁边“偶遇”,竖着耳朵听他们聊不是偷听人家隐私,就是想了解一下,他们平时都关心用什么方式交流。这过程,挺别扭的,感觉自己跟个间谍似的,但没办法,为了生存嘛
我还开始主动承担一些没人愿意干的杂活。比如整理会议纪要,帮大家订个餐什么的。你别说,干这些活的时候,反而能听到一些平时听不到的“风声”,也能跟一些平时不怎么搭理你的人多说上几句话。人家一看,这小伙子还挺勤快,不偷懒,慢慢地,戒心也就小了点。
拨云见日,所谓的“法则”
就这么折腾了小半年,我才慢慢咂摸出点味儿来。原来,这个地方,它有它自己的一套“蔷薇法则”。
表面和谐是第一要务。 你不能当众让任何人下不来台,哪怕你知道他说的是错的。有意见?可以,私下说,拐弯抹角地说,或者,通过某个“能说上话”的人去说。就像那蔷薇花,远看娇艳美丽,谁都不得罪。
等级和圈子是隐形的铁律。 别看大家称呼都挺亲切,什么“哥”“姐”的,但实际上,谁是核心圈的,谁是边缘圈的,谁又是能影响核心圈决策的“神秘人”,那都是有讲究的。你想办成事儿,光靠道理和能力有时候真不好使,你得找到那个能帮你“递话”或者“点头”的人。这不就是那啥“红蜡笔贵族”的现代版嘛虽然没那么残酷,但那股劲儿是一样的。
再有,就是“贡献”的衡量标准不一样。 你吭哧吭哧干了半天,可能不如人家在关键时刻,跟关键人物说对一句话。这“贡献”,它不光看你出了多少力,还得看你这力气用没用在“刀刃”上,这个“刀刃”是就得你自己去悟了。就像那蔷薇,开花才是硬道理,你天天浇水施肥,不开花,别人也看不到你的价值。
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得有耐心。 别指望一上来就能呼风唤雨,也别因为一两次挫折就灰心丧气。这个“法则”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你想融入或者改变它,也得慢慢来,一点点渗透。蔷薇花也不是一下子就盛开的,得经历发芽、长叶、含苞,才能绽放。
最终的领悟
搞明白这些之后,我心里就有数了。我开始调整自己的策略,说话也注意方式方法了,办事儿也知道该先找谁,后找谁了。有些事儿,明明知道不对,但时机不成熟,我也就先放放,不硬碰硬。有些机会,看着不起眼,但我知道它可能通向某个关键点,我就主动去争取。
慢慢地,我发现,事情开始顺起来了。我的提案,也能得到实质性的反馈了。以前觉得遥不可及的人,也能坐下来好好聊几句了。这不代表我就完全认同或者喜欢这套“蔷薇法则”,但我至少知道了怎么在这里生存下去,怎么能把我想做的事儿,尽量做成。
说到底,这“蔷薇法则”就是一种生存智慧。不管你喜不喜欢,它就在那儿。你要么被它刺得遍体鳞伤,要么就学会怎么避开它的刺,甚至能欣赏到它独特的美。我这实践过程,也算是给自己上了一堂深刻的社会课。现在回想起来,虽然当初挺苦闷的,但也确实让我成长了不少。至少,现在再碰到类似的环境,我不会再像个无头苍蝇一样乱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