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学英语,我以前也头疼得不行。总觉得那玩意儿离咱普通人太远,一堆弯弯绕绕的语法,还有那老长老长的单词,看着就犯怵。我试过买那种厚厚的单词书,红宝书绿宝书的,计划每天背多少多少个,结果?坚持不了几天就扔一边吃灰去了。也试过报班,听老师在上面讲,下面我听得云里雾里,感觉就像是在梦游。
我的实践过程是这样的:
后来有一次,具体啥事儿给忘了,反正就是突然让我意识到,这么下去不行,英语这东西好像绕不过去了。我就开始琢磨,那些英语好的人,他们是怎么学的?肯定不都是死记硬背?
第一步,我先是改变了心态。 我告诉自己,学英语不是为了考试,是为了能用。就像咱学说话一样,是为了跟人交流。这么一想,心里就轻松多了,没那么大压力了。
第二步,我开始“瞎搞”。 我寻思着,既然是交流,那得有环境。可我又没条件出国,咋办?我就开始给我家里的东西“起英文名”。比如,我那个用了好几年的水杯,我就用个小纸条写上“cup”贴上去。桌子就是“desk”,椅子就是“chair”,冰箱“refrigerator”——这个词儿长,我当时还念叨了好几遍。每次看到、用到这些东西的时候,我就瞅一眼那个英文名,嘴里嘟囔几遍。刚开始觉得挺傻的,跟个神经病似的,但慢慢地,真有点用!那些词儿就跟我混熟了。
第三步,我开始“泡”英语。 我喜欢看电影和听歌,以前都是看中文字幕的,或者直接听中文歌。后来我就强迫自己去找一些带英文字幕的电影看。一开始也看不懂,就盯着字幕,连蒙带猜。遇到有意思的句子,或者演员说得特溜的,我就暂停,跟着学说几遍。歌也是,找那种歌词简单点的英文歌,跟着哼哼。不用追求全懂,就图个语感。有时候听多了,冷不丁脑子里就会冒出几句英文,特神奇。
第四步,脸皮要厚。 我以前学英语,最怕的就是说错,怕人笑话。后来我想通了,不说永远不知道自己错哪儿,也永远学不会。我就找机会“显摆”。比如看到个老外问路(虽然机会不多),我就鼓起勇气上去用我那蹩脚的英语比划比划。哪怕说得颠三倒四,只要对方大概能明白我的意思,我就觉得特有成就感。也试过用一些简单的APP,找人瞎聊几句,反正隔着网线谁也不认识谁,错了就错了呗。
第五步,别贪多嚼不烂。 我不再追求一天背多少单词,或者啃多少页语法书了。我就从最简单的开始,比如学几个日常对话里肯定能用上的短语,然后想办法在脑子里或者实际中用出来。比如今天天气我脑子里就过一遍“It's a nice day today.” 明天可能就试试“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morrow?” 一点点来,积少成多。
就这么折腾了大半年,我发现英语好像也没那么面目可憎了。虽然离流利对话还差得远,但至少看一些简单的英文说明书,或者听老外说话时,能大概抓住几个关键词,猜出个七七八八了。最重要的是,我对学英语这事儿,没那么抵触了,甚至还觉得挺有意思的。
要我说,学英语这事儿,死磕真不行,得找适合自己的法子,把它融进生活里去“玩”。玩着玩着,可能就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