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聊聊“凤凰社”这个事儿。这玩意儿一开始也不是我琢磨出来的,算是个机缘巧合。
最初的念头
那阵子,我手上负责的一个项目,本来挺有前景的,大伙儿也挺上心,结果,因为一些外部原因加上公司策略调整,项目黄了。团队里好几个人,包括我,都感觉挺失落的,有点像那从高空直接掉下来,摔得七荤八素的。那段时间,办公室气氛也怪怪的,大家都没啥精神头。
我寻思着,这么下去不行,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就算不带队伍,自己也得找点事儿干,不能老这么颓着。我就琢磨,能不能把这帮受影响的兄弟姐妹们聚一聚,哪怕就是吐吐槽,也比各回各家强。
怎么搞起来的
第一步,就是吆喝。 我先是在我们那个项目的小群里发了个消息,大意就是说,项目虽然停了,但感情还在,找个时间大家出来吃顿饭,聊聊天,散散心。没想到,响应的人还挺多,看来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
第二步,找场地。 人多嘴杂,众口难调。我就找了个离公司不远,环境还行,消费也比较大众的馆子。提前订了个大包间,省得到时候没地方。
第三步,第一次聚会。 那天晚上,人基本都到齐了。刚开始还有点拘谨,酒过三巡,话匣子就打开了。有骂娘的,有叹气的,也有互相打气的。我就听着,时不时也插几句。那晚感觉特感觉大家把心里的郁闷都倒出来不少。
第四步,形成常态。 第一次聚会效果不错,有人就提议,以后要不就定期聚聚?我说行。于是我们就约定,大概每隔一两周,或者有什么事儿了,就出来聚一下。有时候是吃饭,有时候是喝茶,有时候甚至就是找个地方打打牌,瞎聊聊。
“凤凰社”的诞生和运作
后来有一次聚会,聊着聊着,有人就开玩笑说,我们这帮人,就像那传说中的凤凰一样,项目黄了,等于是经历了一次“涅槃”,现在大家聚在一起,互相打气,想办法重新振作,这不是“凤凰社”是什么?
这名字一提出来,大家都觉得挺贴切,有点自嘲,也有点期许。于是“凤凰社”这个名号就这么叫开了,虽然不正规,也没啥章程,但大家心里都认。
我们这个“凤凰社”也没啥复杂的组织结构,就是:
- 信息共享: 谁有什么新的行业动态,或者哪个公司有招聘机会,都会在群里说一声。
- 经验交流: 有人想换工作,写简历没头绪,或者面试紧张,大家就一起帮着出主意,模拟面试啥的。
- 情感支持: 谁遇到不顺心的事儿了,在群里吼两声,或者私下找人聊聊,总能得到安慰和鼓励。
- 偶尔学习: 有时候也会组织一些小型的分享会,比如谁最近学了个新技能,或者对某个行业趋势有研究,就给大家讲讲。
我,也从最开始的组织者,慢慢变成了参与者之一。看着大伙儿从最初的迷茫失落,到后来一个个都找到了新的方向,有的跳槽去了更好的平台,有的内部转岗也挺顺利,甚至还有几个哥们儿合伙搞起了自己的小买卖,心里头还真是挺欣慰的。
说到底,这个“凤凰社”就是个非正式的互助小组。 它不是什么高大上的组织,也没啥了不起的成就。但对我,对我们这群一起经历过低谷的人来说,它就像个临时的避风港,让大家在困难的时候能抱团取暖,互相拉一把。现在虽然大家各自都有了新的发展,联系可能没以前那么频繁了,但那个群还在,那份情谊也还在。偶尔有人在群里冒个泡,还是能感受到那份熟悉的温暖。
这就是我实践“凤凰社”的整个过程,挺简单的,就是一群失意的人,凑到一块儿,互相打气,然后各自重新上路。没什么秘诀,全靠真心换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