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是琢磨一事儿,就是《我的妹妹不可能那么可爱》这玩意儿,当初刚看的时候,就觉得这标题有点意思。我自个儿没妹妹,但身边朋友有妹妹的,那抱怨起来可是一套一套的,说自家妹妹那是各种“不可能”,但肯定不是“可爱”这挂的。
所以我就寻思,这动画片儿到底想说啥?我这人就喜欢较真,干脆,就从头再撸一遍,这回不当乐子看,就当个课题研究。我把这当成我今天的“实践内容”,记录一下我的心得。
第一步:重温与初步感受
我先把这片子又给翻出来,找了个周末,泡了杯茶,就窝在沙发上开始看。不是囫囵吞枣那么看,我是边看边琢磨,尤其是那个高坂桐乃,她那个表现,有时候确实让人火大。但你又不得不承认,这姑娘长得是真不赖,成绩也体育也行,放现实里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
我就专门找她那些“不那么可爱”的片段,比如对她哥那颐指气使的态度,还有她那些个宅物被发现时的慌张劲儿。这些细节,一开始看可能就笑笑过去了,但这回我得琢磨琢磨,为啥要这么设定。
第二步:对照“可爱”的定义
然后我就想,啥叫“可爱”?是长得好看?还是性格温顺?这片子里的妹妹,桐乃,她占了个长得好看。但性格嘛那可真是傲娇得不行,甚至有点“凶”。你看,她平时在学校那叫一个光鲜亮丽,成绩又又是模特,简直就是完美少女。可私底下?沉迷那些个萌系动画和成人游戏,这反差也太大了。
我琢磨着,这“不可能那么可爱”,是不是也带着点“这么可爱的妹妹怎么可能是我妹妹”的自嘲,或者说是对这种反差萌的一种强调?就好像说,她那些外在的“可爱”标签下,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甚至有点“麻烦”的灵魂。
第三步:观察其他角色与互动
我还特别留意了新垣绫濑这个角色。她不是桐乃的好朋友嘛一开始巨讨厌宅文化,后来不也慢慢理解了点?这条线也挺有意思的。绫濑眼里的桐乃,估计一开始也是“完美又可爱”的代名词。但后来知道了桐乃的秘密,那种冲击感,估计也让她对“可爱”有了新的认识。
还有那个五更琉璃,黑猫嘛人气也高。她那种中二病晚期的样子,穿着哥特萝莉装,说话神神叨叨的,你要说传统意义上的“可爱”,可能沾不上边。但喜欢她的人,就是觉得她这种独特性格特别萌。这说明说明“可爱”这玩意儿,标准太多了,而且很多时候,恰恰是那些“不完美”或者“独特”的点,才构成了吸引人的“可爱”。
第四步:初步的实践总结
撸完第一遍,我感觉这标题的“1”,可能就落在了这种“反差”和“不完美”上。一个角色,如果从头到尾都是完美的“可爱”,那反而没劲了。正是因为有了那些“不可能”的缺点、秘密、或者让人头疼的地方,才显得这个角色更真实,更像个“人”。
就拿桐乃来说,她那些“不可爱”的行为,比如对哥哥的粗暴,也反衬出她对哥哥某种程度的依赖和信任,只是表达方式比较别扭。这种别扭,反而成了一种独特的“萌点”。
所以我的实践感受就是,这“不可能那么可爱”,可能是在说:
期望与现实的落差:大家期望的妹妹可能是温顺听话小天使,但现实中的妹妹(或者说这个角色)却充满了各种“不符合期望”的特质。
反差的魅力:平时高冷优秀的人,私底下却有不为人知的宅属性,这种反差本身就很有戏剧性,也很有吸引力。
“可爱”的重新定义:不再是单一的、扁平的“可爱”,而是包含了各种小缺点、小毛病,甚至是一些让人头疼的特质,但组合起来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让人欲罢不能的“可爱”。
就像我朋友说的他妹,虽然嘴上抱怨,但真要有事儿,他还是第一个冲上去。这种感觉,可能就是“我的妹妹”,缺点一堆,但还是我妹。这片子,估计也是想表达类似这么个意思。
这回实践就先到这儿,感觉对这标题的理解深了一层。下次再有啥新发现,再跟大家伙儿唠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