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儿可能都玩过或者听过啥鬼屋逃亡?就是那种黑灯瞎火的,整点鬼哭狼嚎,放几首阴间BGM,让你自个儿在里头瞎转悠,找线索逃出去的游戏。我年轻那会儿也跟风去过一两次,没啥太大感觉。道具假得很,工作人员扮的鬼还没我那会儿熬夜加班时候镜子里我自个儿的脸色吓人。不是我吹,里头的机关还没我办公桌抽屉难开。
我的“鬼屋”历险记
要说真格的“鬼屋逃亡”,我这辈子还真扎扎实实经历了一回。那地方,可比啥游乐园里头用塑料骨头和番茄酱糊弄小孩儿的鬼屋刺激多了,也折磨人多了。那根本就不是什么娱乐项目,简直就是个精神上的无期徒刑,要不是我机灵点,估计现在还在里头转圈。
那是几年前了,我跳槽进了一家新公司,老板画的饼那叫一个大,听得我热血沸腾的,以为马上就要走上人生巅峰了。结果,进去没多久就给我派了个项目,说是“重点项目”,实际上就是个前面几任勇士都没啃下来的硬骨头,或者说,是个烂摊子,臭气熏天那种。
我跟你说,那个项目组的环境,真就跟个精心设计过的鬼屋似的:
- 伸手不见五指:需求文档?不存在的。就算有,也是一天三变,早上说要方的,下午就说圆的也行,晚上直接告诉你,咱们还是做个三角形的,比较有创意。项目经理是个空降兵,对业务一窍不通,就知道催进度,跟个背后灵似的,时不时飘过来问你“好了没?”
- 处处是坑:之前的代码,那叫一个群魔乱舞,瞅一眼都头大,东一坨西一坨的,注释基本靠猜,变量名起得比我奶奶的裹脚布还随意。你想找个东西,跟在迷宫里头摸线索似的,一不小心就踩个雷,整个系统直接瘫给你看。
- 孤立无援:想找人帮忙?同事们一个个都跟庙里的泥菩萨似的,问啥都是“这个不归我管”、“我也不清楚”、“你再问问别人”。那感觉,比在真鬼屋里头喊破喉咙都没人理你还绝望。
那段时间,我天天加班到后半夜,回家倒头就睡,梦里都是跑不完的走廊和突然弹出来的BUG。有时候半夜惊醒,一身冷汗,以为是项目又出啥幺蛾子了。精神压力大到爆炸,头发都开始大把大把地掉,黑眼圈比熊猫还熊猫。
制定“逃亡”计划
一开始我还想着,新来的嘛总得表现表现,咬咬牙,说不定就能把这“鬼屋”给通关了。可干了几个月,我算是看明白了,这哪是做项目,这简直就是在消耗阳寿。这“鬼屋”的出口,根本就不是靠努力就能找到的,因为它压根儿就没打算让你出去!
那会儿真是想骂娘,但骂也没用,只能憋着,脑子得清醒,不然真就陷里头出不来了。我寻思着,不能再这么下去了,我得“逃出去”。
于是我开始秘密策划我的“逃亡计划”:
- 摸清“地形”:我把手头上那些烂摊子,一点点梳理清楚,哪些是死胡同,哪些是暂时绕不过去的“鬼打墙”,心里得有个数。
- 准备“道具”:最重要的“道具”自然就是我的简历了。我开始偷偷摸摸地更新简历,把这几个月在“鬼屋”里头被迫学会的新“技能”——比如如何在屎山代码里找活路,如何跟只会画饼的领导斡旋——都给写了上去。
- 寻找“出口”:我开始留意外部的机会,到处打听,看看有没有哪个“阳间”的公司在招人。这过程也挺煎熬的,生怕被人发现我在“消极怠工”,又怕找不到合适的下家,那可就真是从一个坑跳进另一个坑了。
- 保持“低调”:在公司里头,我尽量不惹事,不当那个“引人注目”的倒霉蛋,就怕被“鬼怪”(也就是领导)盯上,给我整个“临别惊喜”。
成功“越狱”
大概折腾了小两个月,总算是拿到了一个新公司的offer。拿到邮件那天,我感觉就像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鬼屋里头摸索了半天,突然摸到了一个冰凉的门把手,使劲一拽,外头透进来一缕光!那感觉,绝了!
提离职那天,我们那空降的项目经理还假惺惺地挽留了我几句,说什么“你这一走,项目可怎么办?你是骨干!” 我心里直翻白眼,心想:“拉倒您呐,您这‘鬼屋’,谁爱待谁待去,小爷我不伺候了!”
办完手续,抱着我那小纸箱走出那栋办公楼的时候,外头的阳光感觉都特别刺眼,但也特别温暖。真有种逃出生天,重获新生的感觉。回头看了一眼那栋楼,感觉它就像个巨大的怪物,张着黑洞洞的嘴,等着下一个倒霉蛋自投罗网。
要我说,真正的“鬼屋逃亡”,有时候就发生在你我身边。它可能不是青面獠牙的鬼怪,而是那些让你压抑、让你迷失、让你感觉筋疲力尽又看不到希望的困境。能不能“逃”出来,关键还是看你自个儿有没有那个决心和行动力。光是害怕和抱怨是没用的,你得主动去寻找那个可能存在的“出口”,哪怕过程再难,也得咬牙坚持下去。毕竟咱是活生生的人,可不能真让自个儿困死在“鬼屋”里头,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