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心铁杆兵是什么呀?看完这篇你就全明白了!

tmyb

今儿个,咱聊聊这“随心铁杆兵”的事儿。打小看《西游记》,对孙悟空那根“如意金箍棒”是羡慕得不行,要大就大,要小就小,简直神了。后来又冒出个六耳猕猴,使唤一根叫“随心铁杆兵”的,也是一模一样,打得难解难分。当时就琢磨,这“随心”俩字儿,到底啥意思?

我咋琢磨这事儿的

这些年鼓捣东西,遇到过不少坎儿。有时候,手里明明有个挺顺手的工具,或者一套挺熟练的方法,按理说应该跟“如意金箍棒”似的,指哪打哪。可偏偏有时候,这工具、这方法就变得特别“拧巴”,处处跟你作对,感觉它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听使唤了。这时候我就老想起那“随心铁杆兵”。

随心铁杆兵是什么呀?看完这篇你就全明白了!

我以为是工具不行。 就像当年觉得六耳猕猴那棒子就是个山寨货,肯定不如正版的。于是我就换工具,换方法,折腾来折腾去,发现有时候管用,有时候还是不行。问题似乎没那么简单。

后来我又想,是不是我自个儿的问题? 是不是我心里头先乱了,所以看啥都不顺眼,用啥都不顺手?这就像孙悟空自己心里起了“二心”,才变出个六耳猕猴来。这“随心铁杆兵”,莫不是随着我这混乱的心思变出来的?越想越觉得有那么点儿意思。

我的实践过程

有一次,我弄一个挺复杂的模型,零件贼多,结构也绕。我照着图纸,用我最熟练那套软件开始搭。刚开始还行,搭着搭着,就发现各种干涉,各种尺寸对不上。我改过来,它错过去;我调整好这里,那里又冒出新毛病。那感觉,真就像手里握着一根“随心铁杆兵”,它完全不按我的“如意”来,而是随着它自己的“心意”瞎变,或者说,是随着我越来越烦躁的心情在变。

我当时那个火,砸键盘的心都有了。冷静下来想,这玩意儿是死的,它能有啥“心”?肯定是哪里没弄对。

    随心铁杆兵是什么呀?看完这篇你就全明白了!

  • 第一步,我先不硬来了。 我把电脑关了,出去转悠了一圈,喝杯茶,放空一下。不让那股烦躁劲儿继续“随心所欲”。
  • 第二步,我重新审视需求和图纸。 是不是一开始理解就有偏差?或者图纸本身就有隐藏的坑?我把所有相关的资料又仔細过了一遍,还真发现有几个地方的标注我看漏了,或者理解想
  • 第三步,我把已经做的部分,拆开来,一步一步回溯。 看看是从哪个环节开始“拧巴”的。这个过程挺痛苦,等于否定自己之前的工作。但没办法,不把那个“假悟空”揪出来,这事儿没完。
  • 第四步,找到症结后,调整心态,重新规划。 这时候,不再追求一步到位,而是把复杂问题拆解成小块,一块一块啃。每解决一小块,就感觉那“铁杆兵”听话了一点。

咋整明白的

随心铁杆兵是什么呀?看完这篇你就全明白了!

折腾了好几天,总算是把那模型给顺下来了。这时候再回头看,那“随心铁杆兵”就是我自己心态和方法的一个投影。当我思路清晰、内心平静的时候,工具和方法就显得“如意”;当我急躁、固执、或者理解出现偏差的时候,它们就变得“随心”,处处跟我作对。

我觉得这“随心铁杆兵”的实践,不光是说那根棒子,更多的是说我们面对问题时的一种状态。你得先让自己的心“如意”了,能沉下心去分析,去接纳不同的可能性,而不是一味地强求。当你的心变得灵活、通透,那再棘手的“铁杆兵”,也能慢慢被你“如意”地驾驭了。说到底,最大的敌人,或者说那个最难搞的“六耳猕猴”,往往就是咱们自己心里的某些执念和盲区。

这就算是我对“随心铁杆兵”的一点实践感悟,说得比较糙,大家多包涵。就是觉得,很多时候,向内求,比向外索要来得更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