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听人叨叨什么“足球神童”,说谁谁家娃踢球多牛掰,几岁就能颠几百个球,过人跟玩儿似的。就爱较真,也爱自个儿动手试试,寻思着这“神童”到底是咋回事,是不是真那么玄乎。
于是我就开始了自己的瞎折腾。也没啥正经计划,就是到处瞅瞅。先从我们小区那帮小屁孩儿下手,每天下午他们不是在楼下那块小空地踢野球嘛我就搬个小马扎坐边上瞅。看他们跑、抢,有时候也跟着瞎起哄几句。
后来觉得光看不行,得实际“操作”一下。就跟几个熟人打听,谁家孩子对足球有点意思,或者被家长寄予厚望的,我都联系了一下。说好听点是帮忙看看,说白了就是满足我这点好奇心,顺便记录记录过程。
我的“海选”与初步“调教”
挑了几个瞧着还算有那么点意思的小家伙,岁数不大,也就七八岁到十来岁的样子。我寻思着,咱也不是专业教练,就从最基本的开始搞。
第一步,我就看他们的球感和基本功。 你说你是神童,结果球都停不利索,那不是扯淡嘛我就让他们颠球、带球绕桩、短传。有的孩子,确实一上手就感觉不一样,球好像粘在他脚上似的。但也有不少,颠两下就飞了,带球跟赶鸭子似的,家长还在旁边一个劲儿说“我家孩子有天赋!”我听着都替他们尴尬。
我就让他们搞1V1对抗。这个我觉得最能看出点东西。我让他们自个儿组织,一个进攻,一个防守。进攻的拿球就得想办法突破,防守的就得想办法把球断下来。我还特意跟他们强调:“甭怕做动作,想怎么晃就怎么晃,晃倒了算你本事!”你别说,真有那么一两个小子,小脑袋瓜转得飞快,各种油炸丸子、踩单车,虽然动作还很稚嫩,不成章法,但那股子灵气儿,那股子敢做动作的劲儿,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我还琢磨过网上说的那些,什么“深入研究足球,了解比赛的各个方面”,什么“预测神童”。我觉得对这么点儿大的孩子来说,有点太虚了。能把脚下活儿练在场上敢拼敢抢,脑子清楚知道啥时候该干就相当不错了。
实践中的一些乱七八糟的感悟
折腾了小半年,我没发现那种传说中百年一遇的“神童”。可能是我眼拙,也可能这玩意儿真就那么稀罕。不过我倒是发现了不少其他有意思的事儿。
有些孩子,你看着技术也就一般般,但他就是特别痴迷,一踢起球来两眼放光,摔倒了爬起来继续,被断球了立马反抢,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比那些所谓“有天赋”但不爱练的强多了。我觉得这玩意儿比单纯说“天赋”重要。
还有就是家长的心态。说起来真是一言难尽。有些家长比孩子还上心,天天在场边指手画脚,孩子一个失误就急得跳脚。我见过一个家长,孩子明明不喜欢踢球,每次都是被硬拽来的,踢得愁眉苦脸,他爸还在旁边一个劲儿地喊:“跑!射门!你倒是动动脑子!” 我在旁边看着都替那孩子憋屈。你说这样能培养出“神童”?我看不一定,培养出个“厌学童”倒是有可能。
我也琢磨过,是不是有什么科学方法能测出谁是“神童”。听说国外有搞什么性格测试、潜能分析的。我觉得,那玩意儿最多算个参考。足球这东西,归根结底还得看场上的表现,看那份热爱和坚持。光靠纸面测试,能测出个啥玩意儿来?
的一点总结
我这番实践下来,最大的体会就是,“足球神童”这玩意儿,可遇不可求。就算真有,那也是凤毛麟角,不是咱们普通人随随便便就能“发现”或“培养”出来的。
与其天天盯着孩子是不是“神童”,不如多关心他们踢球快不快乐。让他们先从足球中找到乐趣,培养起真正的热爱。有了热爱,才会有主动去钻研、去提高的动力。至于能不能成为职业球员,能不能成为球星,那是后话,也需要太多的因素配合了。
我这实践记录,也没啥惊天动地的成果,就是把自己瞎折腾的过程和一些不成熟的想法给叨叨出来了。大家就当看个乐子。反正我是觉得,让孩子们好好享受足球本身,比啥都强。我,以后还是老老实实当个球迷,看看热闹得了,培养神童这活儿,太难了,我干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