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跟大家唠唠“石家庄软件”这点事儿。这事儿,还得从我几年前接手的一个烂摊子项目说起。
初识“石家庄软件”的契机
那时候我在一家不大不小的公司,做个小项目头头。突然有一天,老板把我叫过去,说有个项目,之前外包给石家庄那边一家软件公司做的,现在出了点问题,让我去对接一下,看看能不能救回来。我当时心里就咯噔一下,外包项目,还是异地的,多半是坑。但老板发话了,硬着头皮也得上。
第一步:摸底调查
我先是把之前项目留下的所有文档翻了个底朝天,文档写得那叫一个“简洁”,很多关键的业务逻辑和技术细节都没写清楚。然后,我尝试联系石家庄那边的软件公司。电话打过去,一开始还挺客气,说会安排技术人员跟我对接。结果?等了两天,屁点动静没有。我又打电话催,那边换了个人接,说之前的技术人员离职了!我当时就一个头两个大。
艰难的对接与梳理过程
没办法,只能想别的辙。老板又给了我一个据说是他们公司在那边的“接口人”的联系方式。联系上之后,这位“接口人”倒还算配合,但他也不是技术出身,对软件的具体实现也是一知半解。我们俩就这么隔着电话,一句一句地捋。那感觉,真就像在考古一样,试图从一堆零散的碎片里拼凑出完整的恐龙骨架。
后来我提出能不能看看源码。对方犹豫了半天,总算是发过来一个压缩包。解压一看,好家伙,代码注释几乎没有,变量命名也是随心所欲,有些模块的逻辑简直是天马行空。我当时就明白了,这项目想救回来,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我的处理方式:
- 重新梳理需求:我拉着我们公司这边的业务部门,重新把需求过了一遍,明确了哪些是核心功能,哪些是可以砍掉的。
- 逐模块分析:对着那堆“天书”一样的代码,我只能硬着头皮,一个模块一个模块地啃。遇到实在看不懂的,就拉着那个“接口人”,让他去问问还在那家公司、可能接触过这项目的老员工。这一来二去,折腾了好几周。
- 本地搭建测试环境: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在本地把项目跑起来了。然后就是大量的测试,找出各种隐藏的bug。
最终的“成果”与反思
经过差不多一个多月的折腾,总算是把最核心的功能给修复了,系统勉强能用了。但很多边边角角的问题,实在是没精力也没时间去解决了。交付的时候,老板虽然不太满意,但也知道这已经是尽我最大努力了。
这回经历给我的教训就是:
软件开发这事儿,尤其涉及到外包,前期的沟通、需求的明确、过程的把控,真是太重要了。特别是异地外包,如果找不到一个靠谱的团队,后期擦屁股的成本会非常非常高。
后来我也听说,石家庄那边也有不少挺不错的软件公司和技术人才,可能我那次是点儿背,碰上个不太负责任的。但这事儿也让我明白,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但选择合作伙伴的时候,眼睛一定要擦亮。尤其在软件这个行业,有时候一个小小的疏忽,后面就得花十倍的力气去弥补。
这“石家庄软件”对我来说,算是一段挺深刻的实践记忆了。虽然过程挺痛苦,但也确实学到不少东西,至少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知道该怎么去避坑,怎么去处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