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来聊聊我当年捣鼓FM2011战术那点事儿。那会儿,刚上手这游戏,简直是一脸懵逼,看着那些大神分享的各种神阵,自己一套用,不是输成狗就是场面便秘得不行。
从零开始的瞎折腾
我也是从网上扒拉各种现成的战术包。什么442平行,什么433强攻,下了一堆。兴冲冲载入,心想这下总能大杀四方了?结果,球员各种不适应,跑位乱七八糟,前锋站桩,后卫漏勺。真是应了那句话,别人的好东西,到咱手里未必好使。
后来我就琢磨,这玩意儿不能光靠“拿来主义”。我得自己研究,从最基础的开始。我选了个还算熟悉也比较均衡的阵型,比如4-2-3-1或者经典的4-4-2,先不急着调那些复杂的指令。
摸索球员职责和心态
我就先从球员职责入手。比如中场,俩后腰,一个我设定成防守型中场,主要就是抢断拦截,另一个设定成全能中场或者拖后组织核心,让他负责串联一下。边路,一开始我用的是传统边锋,后来发现效果一般,就试着把速度快、有点射术的前锋拉到边路,改成内锋,让他们多往里切,效果反而好一些。这里得提一句,那个年代,练球员位置属性还挺重要的,用AMRL那个方法练边路球员,确实有点用。
然后就是心态和战术理念。我一开始喜欢用“控制”,想着能多控球,结果发现有时候球是控住了,但就是不往前走,倒脚倒得人犯困。后来我就试着在主场或者打弱队的时候调成“进攻”,客场或者打强队就稍微收敛点,用“标准”或者“反击”。这个得根据对手和自己球员能力来回调整,没有一成不变的。
关键的“进攻跑位”和核心设定
比赛准备这块,我印象特别深。之前我老是忽略,后来发现“进攻跑位”这个选项挺关键的,尤其是球队磨合度不高或者想让进攻套路更流畅的时候,赛前多练练这个,感觉球员跑动会聪明点。就算磨合满了,我也习惯赛前练这个,感觉对保持状态有好处。
再说说那个组织核心和进攻核心的设置。我记得FM2011这里头好像有点小“坑”。就是你设置好了,比如让某个前锋当进攻核心,结果你中途换人了,或者调整了一下场上球员的位置,那个核心设置可能就自己变了,或者干脆没了!所以每次换人或者调整阵型,我都得重新检查一下核心设置,确保没问题。 我一般会把组织核心给中场脚法好的,进攻核心给机会把握能力强的前锋,有时候甚至两个前锋都设成核心,让他们交叉换位,多拿球,减少前锋死活不进球的尴尬。
逆足中场的意外发现
还有一个小技巧,是我后来慢慢琢磨出来的。就是中场球员的逆足使用。比如我把一个右脚将放在左中前卫的位置,或者左脚将放右边。这么一来,他内切或者传斜线球的时候,角度会更舒服,有时候还能踢出意想不到的远射和直塞。 这可能就是有些战术后面带个“R”后缀的意思,大概就是指逆足边路或者中场。
不断调整,没有万能神阵
整个过程就是这样,不断地尝试、失败、调整、再尝试。有时候一场比赛下来,发现某个位置不对劲,下场比赛就重点调整这个位置的球员职责或者个人指令。比如边后卫,是让他多前插助攻,还是稳健防守,都得看具体情况。
到我发现,FM2011这玩意儿,真的没有什么一招鲜吃遍天的BT战术。 电脑AI也会适应你的打法,你用一个战术打久了,效果可能就慢慢下来了。关键还是得理解球员的特点,根据自己的阵容和对手的情况,灵活调整。自己一点点把球队捏合成型,那种成就感,真是比直接用别人的神阵赢球爽多了!
我那时候就是这么一点点抠细节,从阵型到球员指令,再到针对性设置,一场一场比赛看录像,分析问题,才慢慢找到了几套用着顺手的战术。虽然过程挺折腾,但乐趣也在其中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