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聊聊这个“面具之王”,不是说电影啥的,是我自个儿琢磨出来的一套识人辨事的法子,尤其是在项目里头,或者跟人打交道的时候。这年头,谁脸上不套几层面具,对?关键是你得能瞅出来,哪个是真脸,哪个是装的。
我刚开始跑业务那会儿,真是嫩得很,人家说啥我信有一次对接一个客户,那家伙,嘴上抹了蜜似的,把他们公司夸得天花乱坠,项目前景描绘得跟马上要上市敲钟一样。我当时一听,心里那个激动,觉得碰上大活儿了,赶紧鞍前马后地伺候着,方案改了七八稿,样品也免费送了好几批。
结果?
折腾了小半年,人家一句“我们内部策略调整,项目暂时搁置”,就把我打发了。后来我才从别的渠道打听到,他们公司早就资金链紧张了,就是想空手套白狼,骗几套方案和样品去应付别的投资人。你说气人不气人?那段时间,我天天晚上躺床上琢磨,这人,怎么能这么会“演”?这不就是“面具之王”嘛
从那以后,我就长了个心眼。我开始琢磨怎么能快速识别这种戴着面具的人。我总结了几个土办法,不一定科学,但我觉得挺管用:
- 第一招,就是“听其言,观其行,更要察其细节”。光听他说得好听没用,得看他实际做了比如他答应你的事儿,是不是真去办了?办到什么程度?有没有拖延?细节最能暴露问题。有的人嘴上答应得爽快,一到具体落实就各种理由,这种人多半不靠谱,面具戴得再行动跟不上也是白搭。
- 第二招,叫“多方打听,交叉验证”。别只听一面之词。就像我吃亏那次,要是早点找圈内人打听打听那家公司的情况,可能就不会陷那么深了。现在信息这么发达,想了解一个人或者一家公司,总能找到些蛛丝马迹。多问问,多看看,总能把面具撕开点口子。
- 第三招,是“设置小考验,观察反应”。在不伤大雅,不影响大局的前提下,可以有意无意地给对方出点小难题,或者在一些小利益上看看对方的反应。是斤斤计较,还是顾全大局?是推卸责任,还是主动担当?这些小反应,往往能折射出这人面具底下的真实想法。
咱也不是说要把每个人都当成坏人防着,那也太累了。只是说,在一些重要的合作或者决策之前,多留个心眼,别轻易被表面的光鲜亮丽给迷惑了。这“面具之王”的称号,不是让我们去当那个戴着面具的“王”,而是要练就一双能看穿各种面具的“火眼金睛”。
我这么些年下来,靠着这几招,确实少踩了不少坑。虽然有时候还是会看走眼,但总比以前当“傻白甜”强多了。这算是我的一点实践心得,分享给大家,希望能有点用。毕竟江湖险恶,多个心眼总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