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者教育收费高吗?了解这些再决定不踩坑!

tmyb

最近,我琢磨了一下这个“发现者教育”,一开始听这名儿,感觉挺高大上的,对?又是“探索新教育模式”,又是“学习思维”啥的。我就寻思,这到底是咋回事,得亲自去瞅瞅,体验体验。

寻根究底的开始

就喜欢刨根问底。我先是上网扒拉了一下。嚯,叫“发现者教育”的还真不少,有北京的那个科技公司,说是什么1997年就成立了,搞教育和科技融合;还有重庆的,是个咨询公司,2005年开的。甚至还有个叫Discovery Education的,说是全球都挺有名的,搞数字教育。信息挺多,看着都挺厉害。

发现者教育收费高吗?了解这些再决定不踩坑!

光看介绍不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嘛我寻思着,这“发现者教育”听起来跟我平时带孩子出去转悠、让他自己观察学习的理念有点像,就想看看他们是怎么具体操作的。

亲身体验“发现”之旅

正好那段时间,我看到一些机构打着类似“发现者”的旗号搞活动,特别是那种“研学游”,说是“行走的课堂”。宣传语写得天花乱坠,什么“激发孩子无限潜能”、“培养未来领导力”,还搞什么“早鸟价”、“团购优惠”。我就琢磨,这不就是个好机会嘛,看看他们到底是怎么“发现”的。

于是我就给我家孩子报了一个口碑看起来还不错的短期“发现者”主题营。交钱的时候心里还有点小激动,想着这下孩子能好好体验一把“发现”的乐趣了。

活动开始了,头两天,孩子回来还挺兴奋,说去了博物馆,做了小实验。我心里还挺美,觉得这钱花得值。可慢慢地,就有点不对劲了。

我开始仔细盘问孩子每天的细节。比如,老师是怎么引导他们“发现”问题的?在户外考察的时候,是怎么启发他们观察和思考的?结果发现,很多时候就是老师带着走一圈,讲一堆知识点,然后让孩子们记笔记。所谓的“发现”,更像是“被告知”。

发现者教育收费高吗?了解这些再决定不踩坑!

有一次,他们去一个自然公园,说是要“发现身边的植物”。结果?老师指着一棵树说:“同学们,这是樟树,叶子有香味,可以驱虫……” 然后就下一棵。我问孩子:“那你自己发现什么了?” 他挠挠头说:“老师说那是樟树。” 我当时心里就咯噔一下

过程中的反思与调整

这跟我理解的“发现者教育”可差太远了。我寻思着,真正的“发现”,应该是孩子主动探索,遇到问题,然后自己想办法解决,或者在引导下找到答案,而不是简单地被灌输。这不就又回到传统书本教育的老路上了吗?只不过换了个地方,从教室搬到了户外。

而且我还注意到一些宣传里提到的“全球视野”、“创新思维”,在实际活动中体现得也相当有限。很多时候就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有些活动设计得也不够用心,感觉就是把一些热门元素堆砌起来,听着好听,实际效果平平。

我甚至还跟几个一起报名的家长聊了聊,发现大家普遍感觉就是“游”大于“学”,“热闹”大于“实质”。有的家长直言不讳:“感觉就是花钱让孩子出去玩了一趟,知识没学到多少,倒是挺能消耗精力的。”

最终的“发现”与实践落地

发现者教育收费高吗?了解这些再决定不踩坑!

经过这回实践,我算是明白了。很多时候,这些打着“发现者教育”旗号的机构,可能只是抓住了一个好听的名头。他们可能确实也想做点不一样的东西,但实际操作起来,要么是师资力量跟不上,老师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引导孩子去“发现”;要么就是为了追求短期效果,把复杂的发现过程简单化、表面化了。

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发现者教育”,核心不在于参加了多少高大上的活动,去了多少新奇的地方,而在于培养一种持续好奇、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这东西,不是花钱报个班就能一蹴而就的。

所以我也不盲目跟风报那些听起来特别玄乎的班了。我更倾向于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机会,比如周末带孩子去公园,不给他设定具体任务,就让他自己去观察虫子、看花草,然后引导他提问,我们一起查资料找答案。或者在家里做一些简单的小实验,让他亲手操作,看看会发生什么。

我觉得这才是“发现者教育”的精髓。不是说那些机构都不肯定也有做得不错的。但关键还是在于我们自己怎么理解,怎么去实践。与其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别人身上,不如自己先成为一个“发现者”,带着孩子一起去探索这个世界。这样,孩子才能真正体会到发现的乐趣,而不是仅仅“被发现”。这过程虽然慢,但我觉得更扎实,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