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儿晚上今天我又来唠唠嗑了。最近我琢磨了一个事儿,就是那个标题说的,《小偷当众偷走名画》。听着是不是挺玄乎?我还真就自己“实践”了一下这个思路,不是真去偷,那可是犯法的事儿,咱是守法好公民。我就是琢磨,这事儿要是真发生了,得是个啥情况,那小偷得有多大胆子,多细的心思。
起初的设想和准备
我就是单纯的好奇。你说这光天化日,朗朗乾坤,尤其那名画展览的地方,安保肯定里三层外三层的,怎么就能让人把画给顺走了?我就想,得找个参照物。我没去啥博物馆,就在家里,对着墙上我闺女的涂鸦画,假装那是“名画”。
我先在脑子里过了几遍电影里那些偷盗的场景,飞檐走壁,红外线,压力感应。可标题说的是“当众”,这就把那些高科技的玩意儿给排除了大半。当众,重点是人多,眼杂。
然后我就开始模拟场景了。我先观察我“名画”周围的环境。客厅,人来人往(主要是我老婆孩子)。我寻思,如果我是小偷,第一步肯定是踩点。了解“展馆”的布局,保安(我老婆)的巡逻规律,观众(我儿子)的注意力啥时候最不集中。
实践过程中的细节琢磨
这“踩点”过程,我就发现几个有意思的地方:
- 利用常态: 比如我老婆啥时候拖地,啥时候看手机,儿子啥时候玩玩具。这些都是常态,小偷就能利用这种常态下的疏忽。
- 制造混乱或焦点转移: 我试着想,如果当时突然有人大喊一声,或者旁边发生点小意外,大家的注意力是不是一下子就被吸引过去了?这时候,小偷下手就有了空档。
- 小偷的伪装: 当众作案,那小偷肯定不能贼眉鼠眼的。没准穿得跟工作人员似的,或者像个艺术鉴赏家,拿着个本子指指点点。关键是融入环境,不突兀。
接下来就是“动手”的环节。我琢磨着,这画是怎么从墙上取下来的。如果是挂钩的,那好办。如果是固定的,那就得工具了。但“当众”用工具,风险太高。我猜,要么是画本身固定得就不那么牢靠,要么就是小偷用了极快的,几乎不引人注意的手法。
我想象了一下,比如一个穿着清洁工衣服的人,推着清洁车,车上有个大布袋子。他走到画跟前,假装擦拭画框,或者清理旁边的地面。趁着没人注意的几秒钟,迅速把画取下来,往布袋子里一塞,盖上点杂物,然后慢悠悠地推车走人。核心就是“自然”和“迅速”。
我还想到一种可能,就是利用“众人的心理盲区”。比如,大家都觉得“这么贵重的东西,肯定看得很严,不可能有人敢动”。这种心理反而会让人放松警惕。如果小偷的动作看着特别“正当”,比如像是例行维护,大家可能压根儿就不会怀疑。
3“实现”与反思
经过这一番“实践”和琢磨,我发现“当众偷走名画”这事儿,技术含量可能不是最高的,但对小偷的心理素质、观察能力、应变能力和表演能力要求极高。 他得是个心理大师,还得是个好演员。
我把这个过程在脑子里演练了好几遍,越想越觉得,很多时候,我们觉得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往往就是利用了我们的思维定式和疏忽。就像我老婆说的,我天天在她眼前晃悠,她也没发现我啥时候把闺女的“名画”从墙上取下来,又给她挂回去了(我没敢真藏起来,就是比划了一下)。
这事儿给我的启发就是,越是看似固若金汤的地方,越是不能掉以轻心。 人是最关键的因素,也是最容易出纰漏的环节。这不单单是防盗,生活工作中很多事儿也是这个道理。行了,今天就唠叨这么多,希望大伙儿也能从中得到点啥启发。下回再有啥有意思的实践,我还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