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这行程码带星的事儿,我还真亲身经历过一回,那感觉,啧啧,现在想起来都还有点小紧张。
发现行程码“挂星”的惊魂一刻
记得那会儿是要出个短差,去邻市参加一个挺重要的行业交流会。临出发前一天晚上,我寻思着再确认下行程码,别到时候出岔子。结果,手机屏幕一点亮,好家伙,绿码上面明晃晃一个星号! 当时我心里就“咯噔”一下,第一反应是:“坏了!这是啥情况?还能不能去了?”
脑子里瞬间就闪过各种念头:是不是我经过的哪个地方出问题了?去了会不会被隔离?酒店还能不能入住?第二天的高铁票是不是白买了?那一瞬间,真是有点手足无措。
赶紧查!搞明白这“星”到底咋回事
我赶紧放下手头的事,开始上网查。各种搜,看官方解释,看网友分享。原来这个星号,它不是说我自己就是风险人群,也不是说我肯定去过中高风险地区。 它的意思是,我过去14天内待过的城市(哪怕只是路过停留超过4小时),那个城市里目前存在中风险或高风险区域。
我仔细回忆了一下,,想起来了!大概一周前,我出差去过一个A市,当时A市啥事没有,估计是这几天A市某个区突然冒出了疫情,变成了中风险地区,所以我的行程码就被“株连”了,带上了星号。
知道了这个原因,心里稍微踏实了一点,至少不是我本人直接接触了风险。但新的问题又来了:带星了,目的地那边认不认?
实践出真知:沟通与准备
光自己搞明白还不行,关键是目的地认不认。我立马做了几件事:
- 第一步,联系会议主办方。 我把情况跟他们一说,他们表示理解,说他们那边会跟防疫部门确认下最新的政策,让我等消息。
- 第二步,查目的地城市的防疫政策。 我在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上查了邻市最新的防疫要求,上面写着对有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的人员管控会比较严,但对只是“途经”带星的情况,政策相对宽松些,一般是要求提供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健康码绿码,然后可能会有一些社区报备或者自我健康监测的要求。
- 第三步,给预订的酒店打电话。 我跟酒店前台也确认了一下,他们说只要我有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健康码绿码,行程码虽然带星但能说明清楚近期没有去过A市标定的中高风险具体区域,就可以正常入住。
折腾了一圈,主办方也回信了,说只要我能提供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并且签署一份个人健康承诺书,就可以正常参会。这下,我悬着的心总算是放下来一大半。
顺利出行,但查验更细致
第二天,我带着前一天刚做的核酸阴性报告,踏上了行程。到了高铁站,进站扫码,工作人员看到我的星号,确实多问了几句,问我14天内具体都去过哪里,有没有去过A市公布的中高风险点。我如实回答,并出示了核酸报告,顺利进站。
到了目的地城市,出站的时候,同样被引导到了专门的查验通道。工作人员也是仔细询问了行程,查看了双码和核酸报告,还登记了我的个人信息和联系方式。虽然比平时多了一些步骤,但态度都挺好的,整个过程还算顺利。
入住酒店和参加会议,也都按照之前的沟通,提供了相关证明和承诺书,没有遇到太大的阻碍。
经验总结
通过这回“带星”的经历,我算是摸索出了一些经验:
- 遇到星号别慌张。 先搞清楚星号代表的真正含义。
- 主动查询最重要。 查询自己途径城市是否有新增风险区域,同时查询目的地城市的最新防疫政策。
- 提前沟通是关键。 与目的地接待方(如酒店、会议主办方、社区等)提前联系,了解清楚他们的具体要求。
- 相关证明要备齐。 比如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这个基本上是标配了。
- 如实上报配合检查。 这是公民的义务,也是对自己和他人负责。
那次行程码带星虽然让我小小地紧张和折腾了一下,但好在有惊无险。只要不是真的去过中高风险区,并且能提供必要的证明,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能正常出行的。 那段时间也确实让我养成了出行前反复确认各地疫情动态和防疫政策的习惯,也算是特殊时期的一种特殊“技能”了,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