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子瞎琢磨,搞了个小玩意儿,寻思着一两天就能完事儿。你知道的,刚开始总是信心满满,觉得“这不就手到擒来嘛”。差不多就是带着这种心态,我开始了这回“实践”。
“火箭式”的猛冲
开干的时候,我先挑了自己最熟的那套东西,就是那种能让你飞快看到效果的家伙。你还别说,三下五除二,基本功能噌噌噌就冒出来了。那会儿感觉自己简直状态爆棚,心里头美滋滋的,想着:“嚯,这才刚开场,我就领先二十分了!” 这就是我实践中的“火箭阶段”——主打一个快,追求立竿见影。没花多少工夫,一个简单的原型就搭起来了。
一切都顺风顺水的,至少当时我是这么觉得的。那种快速出成果的感觉确实挺爽,特能鼓舞人心。我还拿给朋友看了看,他也挺惊讶:“行哥们,够快的!”
“爵士乐”般的即兴调整
但是,好景不长,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我需要往里面加一些更复杂的功能,这些东西就需要更扎实的基础,更周密的考虑。这时候,我那套“火箭式”打法就开始顶不住了,到处都是窟窿。感觉就像是在沙滩上盖楼,地基不稳,随时都要塌。代码也开始乱成一锅粥,改一个地方,其他三个地方跟着出问题。那叫一个头大,烦躁得不行。
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停下来,好好反思了一下。决定换个思路,用一种更稳妥、更有条理的方法,虽然我知道这玩意儿上手慢,过程也可能更枯燥——有点像听“爵士乐”,不是那种上来就劲爆的,但每个音符都得细细品,得有章法。这意味着之前做的很多东西都得推倒重来。那感觉,简直像是从头再来过一样,比分一下子又被拉平了。
“加时赛”的苦熬
我跟你说,那个转变过程,简直是种折磨。有好几次,我都想干脆不搞了,扔一边去。我的这回“实践”感觉不像实践,倒像是在自我惩罚。这“爵士乐”的搞法,听着是那么回事儿,什么“一开始就要构建好”,什么“规范最重要”,道理我都懂,但真做起来,那叫一个费劲。它逼着我去思考更多:
- 要把事情规划得更细致。
- 要去理解各个部分之间深层次的联系。
- 写的代码,至少不能再是一团乱麻了。
这过程可不像之前那么痛快了,没有那种立竿见影的兴奋感。只能一点点啃,慢慢磨。感觉就像比赛拖进了三加时,累得够呛。有好几次我都琢磨:“这么搞到底值不值?之前那‘火箭式’的搞法,至少看起来还有点进展。”
记得有天晚上,我就对着屏幕发呆,心想这玩意儿估计是黄了。又找我那朋友吐槽,他倒是轻描淡写:“坚持住,兄弟。有时候慢工才能出细活。”他倒是说得轻松!
最终“比分”与感悟
熬着熬着,事情慢慢就有了转机。那个“爵士乐”式的搞法,虽然一开始让人叫苦不迭,但它的好处也逐渐显现出来了。再加新功能的时候,顺手多了。修复起bug来,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拆东墙补西墙了。整个项目感觉稳当了不少,也更能扛住我最初设想的那些复杂需求了。
这回“实践”下来,我捞着了啥?我算是明白了,快不代表一切。那种“火箭式”的冲劲儿,用来快速验证个想法,或者搞个演示原型,确实挺好使。但你要是想做一个能长期发展、需要不断迭代的东西,那可能就得沉下心来,学学“爵士乐”的章法了。不是所有时候都能靠花哨的技巧取胜,有时候,扎实的基本功才是王道。这感觉有点像我以前看过的一场球赛,一支队开局猛如虎,大幅领先,结果被另一支队硬生生给磨垮了。我这小项目,也差不多是这个路数。算是“加时险胜”,但这“胜利”来得可真不容易。在我自己这小小的“赛场”上,算是实打实地学到了耐心和规划有多重要。真的,网上那些大神说的“捷径”听听就到头来还是得自己老老实实地踩坑、死磕,磕到开窍为止。这就是我这场“比赛”最大的收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