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我前几天也刷到了,当时还挺纳闷的。你说这官司都打赢了,多硬气,怎么还怂了?就喜欢琢磨这些事儿背后的道道,所以就去扒拉了一下这事的来龙去脉。
起初的关注点:官司赢了!
我也是从新闻上看到的,说那个“海底捞”告了家叫“河底捞”的餐馆,告人家商标侵权。这名字确实像,我寻思着这小餐馆估计悬了。结果,法院判了,“河底捞”赢了!理由大概是说,一个卖火锅,一个卖湘菜,经营范围不一样,而且“河底捞”的“河”字,跟“海底捞”的“海”字,意思上还是有区别的,不容易让大家搞混。
当时我还跟朋友说,这“河底捞”老板可以,硬气!能跟这种大公司掰手腕还赢了,不容易。
过程中的疑惑:为啥要改名?
可没过两天,我又刷到个后续,说“河底捞”虽然赢了官司,但老板主动把招牌给拆了,改成了“河底鲜”。这就让我有点看不懂了。赢都赢了,这不是自己打自己脸吗?是不是有什么内幕?还是说怕“海底捞”再上诉,或者搞别的幺蛾子?
我就带着这疑问,又去网上翻了翻相关的报道和一些当事人的说法。想看看这老板到底咋想的。
实践中的探寻:老板娘的说法
后来看到有记者采访了“河底捞”的老板娘康女士。她说,当时起名字的时候,也想了十几个,很多工商局那边说注册不了,后来“河底捞”这个名儿能用,就用了。真没想着要去蹭“海底捞”的热度,他们就是踏踏实实做湘菜的。
至于为啥赢了官司还要改名,老板娘也说了:
- 不想惹麻烦:她说,“海底捞”毕竟是上市公司,是大集团,他们小本经营,不想天天提心吊胆的,怕再生出什么事端来。
- 精力耗不起:打官司这事儿,费钱费力费时间。就算这回赢了,万一人家换个名头又来?小店折腾不起。
- 和气生财:他们就是想安安稳稳做生意,把菜做服务好顾客就行了。
的思考与理解
听了老板娘这番话,我这心里头,算是亮堂了。我琢磨了一下,这老板娘是个明白人。
你想想:
- 法律上的赢,不代表市场上的安宁。大公司有专业的法务团队,有的是资源。小餐馆?老板可能还得亲自下厨、跑堂,哪有那么多精力去应付这些。
- “争一口气”的成本。有时候,咱们普通人觉得争口气很重要,但对生意人来说,和气生财,规避风险可能更实际。那口气可能价值千金,也可能一文不值,甚至带来更大的麻烦。
- 及时止损的智慧。虽然官司赢了,但这个“河底捞”的名字,就像个定时炸弹。人家主动改名,虽然面子上可能觉得有点“怂”,但里子上是把一个潜在的风险给排除了。以后就能安心经营“河底鲜”了。
这事儿给我的感觉就是,有时候赢了官司,不代表就真的赢了清净。小老板有小老板的智慧,退一步,有时候是为了更好地往前走,把精力放在真正能产生价值的地方,比如菜品和服务。这可能就是一种“惹不起,我躲得起”的生存哲学,挺现实的,也挺佩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