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我对这“日萌”啥的,真没太当回事儿。就觉得,嗨,不就是小年轻喜欢的那一套嘛什么动漫、游戏角色,弄得可可爱爱的。我这都奔四张的人了,对这些玩意儿,一开始是真提不起啥兴趣,甚至还有点儿,觉得有点幼稚。
就喜欢瞎琢磨,也爱动手试试。有段时间,我侄女,就特迷这个。天天抱着个平板,看那些个花花绿绿的小人儿,嘴里还念叨些我听不懂的词儿,什么“赛高”、“AWSL”的。我瞅着她那股痴迷劲儿,就好奇了,这“萌”到底是啥玩意儿,能把人迷成这样?
我就开始了我这“实践”过程。我得搞明白这“萌”字到底啥意思。 我一开始以为就是“可爱”,后来我侄女跟我解释,说不全是,有时候是一种感觉,一种让你心里头“咯噔”一下,特想去呵护,特想去接近的感觉。她说,有时候角色的一些小缺点、小笨拙,反而更“萌”。这话我琢磨了半天,有点意思。
然后我就开始“接触”了。 我让她给我推荐了几部她觉得“萌”点十足的动漫。一开始看,真是有点儿费劲。那画风,那语速,还有那些个设定,跟我平时看的完全两码事。我就耐着性子看,一边看,一边留意弹幕里大家都在说慢慢地,我发现,这“萌”确实不止是外表可爱那么简单。
比如说,有些角色明明能力很强,但平时就表现得迷迷糊糊,这种反差感,他们管这叫“反差萌”。
还有些角色,可能有点小傲娇,嘴上不饶人,但行动上又特别关心人,这种口是心非的劲儿,也挺多人吃这一套。
再有就是那种特别努力,但又有点笨手笨脚,老是失败,但从不放弃的角色,看着确实让人有点心疼,想给她加油。
我试着去理解这种情感共鸣。 我发现,很多人喜欢某个“萌”角色,是在这个角色身上投射了自己的一些情感,或者看到了自己渴望拥有但又没有的一些特质。就像有的人说的,这是一种“内心燃烧”般的共鸣。不是说这些人逃避现实,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宣泄。
我还特意去了解了一下,发现这“萌”文化,最早是从日本那边过来的,主要还是跟二次元文化绑得比较紧。一开始就是小圈子里的东西,后来慢慢就扩散开来了。现在你看,连一些大牌子做宣传,都开始用一些“萌”系的元素了,想吸引年轻人嘛
不过这玩意儿也得有个度。 我看有些年轻人,沉迷得太深,天天就活在那些虚拟角色里,对现实生活反而不怎么上心了。我侄女有时候也这样,为了个什么限量版周边,能吃好几天的泡面。我就跟她说,喜欢归喜欢,可别影响了学习和正常生活。这就跟我以前玩游戏一样,适当放松可以,但不能本末倒置了。
我的“实践”记录就是,这“日萌”文化,它确实有它独特吸引人的地方。 它不仅仅是表面的“可爱”,背后还有挺复杂的情感因素和文化现象在里头。理解了这些,再去看那些作品,或者跟喜欢这些的年轻人聊天,就没那么一头雾水了。凡事有利有弊,怎么把握这个度,还是得看个人。我这老胳膊老腿的,也就是凑个热闹,了解了解新鲜事物,也算没白瞎折腾这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