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贝里罗本的边路突击有多强?对手后卫的噩梦!

tmyb

说起边路,那俩哥们儿,里贝里和罗本,真是没治了。以前看拜仁比赛,就瞅着他俩,左边一个里贝里,右边一个罗本,简直就是对方后卫的噩梦。不光爱看球,还喜欢瞎琢磨,琢磨完了还手痒,想自己试试。

那我是怎么“实践”这罗贝里组合的?

我自个儿也踢野球,瞎猫碰死耗子,还混成我们那个小破队的“教练”兼队员。你懂的,业余队嘛踢法都糙得很,边路进攻基本上就是一条道跑到黑,傻乎乎下底传中,十次有八次被人看死。看得我那叫一个急!心里就琢磨,这不行,得变变。

有一天,我又翻出来看罗本里贝里的集锦,看着他俩那叫一个“逆足内切”,唰唰唰就进去了,要么自己抡一脚,要么就给中间的莱万舒舒服服喂个饼。我当时脑子一热,就想,咱这破队能不能也学学这个?哪怕学个形!

我的“实践”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开始了。

第一步,就是疯狂“补课”。我把他们俩的比赛片段,尤其是那些经典的内切配合、个人突破,翻来覆去地看。我还真拿了个小本本,边看边划拉,都记了些啥:

  • 罗本,典型的左脚将摆在右路,拿球就憋着劲儿往里抹。那启动一下,那变向的节奏,啧啧,真不是盖的。
  • 里贝里,右脚将搁左路,也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突破犀利得不行,而且传球也贼眉鼠眼的,总能找到空当。
  • 最关键的是,他俩不光是自己闷头干,还有好多小范围的二过一、交叉换位啥的,默契得跟一个人似的。

看完之后,我就开始在队里“画大饼”,推销我的新想法。你猜怎么着?大部分人一开始都直摇头,或者斜眼看我:“我说老哥,咱这三脚猫的水平,能玩那个吗?”“没人家那金刚钻,就别揽那瓷器活了,踏踏实实踢得了!” 我当时也是犟脾气上来了,就说,试试嘛不试怎么知道不行?万一成了?

接下来那过程,真叫一个一言难尽。

我硬着头皮,挑了队里两个脑子稍微活泛点、脚底下还能勉强倒腾两下的哥们儿,一个放左边,一个放右边,跟他们说,以后你们就学罗本里贝里,往里切!那场面,简直不忍直视。要么是球带不了两步就丢,要么是好不容易切进去了,抬头一看,人堆里一头雾水,不知道干再不然就是憋足了劲一脚射门,直接把球闷到场外捡球大爷那儿去了。有几次训练下来,气氛都快降到冰点了,大伙儿看我的眼神都怪怪的,估计心里都在嘀咕这货是不是在瞎折腾。

那段时间我也挺郁闷的,晚上回家也琢磨,是不是真把事情想简单了。但转念一想,人家罗本里贝里那是世界顶尖的,咱这纯业余的,能学到点皮毛,能让进攻有点新花样,就算成功了。于是我就调整策略,不要求他们一步到位,先从最简单的开始:

  • 多拿球,鼓励他们大胆往中路尝试,别怕丢球。
  • 内切之后,不一定非要自己射门,先抬头观察,看看有没有更好的传球线路。
  • 反复强调多跑动,互相扯动,给彼此拉扯出那么一点点空间就行。

慢慢地,你还别说,真捣鼓出点意思来了。虽然咱队里那俩“山寨版”的罗贝里组合,跟人家正版比起来,那简直是天上地下,差了十万八千里都不止。但是,最起码,我们的进攻套路比以前活泛多了。对方后卫不像以前那么好防了,因为他们也摸不准我们这边路到底是准备下底,还是冷不丁就往里切一下。

我记得特清楚,有一次跟另一个野球队踢友谊赛,我们右边那个哥们儿,真就学着罗本那样,拿球之后连续晃动,然后一个加速内切,抢在对方后卫封堵前,左脚兜了个弧线,球“噌”的一下就挂网了!虽然那球多少有点运气成分,但把场上场下我们自己人都给乐坏了。从那以后,大家伙儿对这个“罗贝里战术”明显就上心多了,训练也积极了点。

说说我瞎折腾这一通的感悟。

通过这么一番折腾,我算是稍微摸到点门道了,为啥罗本里贝里这对组合那么牛。真不光是个人技术顶尖那么简单,关键是他们那种踢球的思路,那种对比赛空间的理解和利用,还有两个人之间那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化学反应,太强大了。咱们这种业余队,肯定学不来他们的全部精髓,但至少学到了一个重要的思路:就是边路进攻不能死脑筋,得多点变化,变化才能出奇迹,才能让对手难受。

这事儿也让我觉得,平时看球不能光看个热闹,喊两嗓子就完事儿了。多琢磨琢磨那些顶尖球星们是怎么踢的,他们为什么选择那么踢,有时候真能给自己,或者给自己的队伍带来点不一样的东西。里贝里和罗本这两个名字,对我来说,不光是电视屏幕上膜拜的偶像,也算是我这不入流的业余执教生涯里,给我上了堂挺有意思的“实践课”的两位“名誉教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