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财富中文版》这本杂志,我年轻那会儿,还真是把它当回事儿。总觉得,那上面印的都是金光闪闪的人物,说的都是能点石成金的道理。尤其是那个什么“40位40岁以下的商界精英”榜单,我没事儿就翻翻,心里琢磨着,啥时候咱也能混出个人样,在那上面露个脸。
我的“实践”之路
那时候,我自个儿也瞎折腾点小买卖,规模不大,但心气儿挺高。总觉得自己的想法牛得很,缺的就是个让大家知道的口子。于是乎,我就动了心思,想看看能不能让《财富中文版》给咱也说道说道。你想,那要是能上个豆腐块,哪怕是个小角落,不也显得咱这项目有“财富”的潜力嘛
具体咋干的?
- 我先是把过去几年的杂志翻了个底朝天,研究他们都喜欢写啥样的人,啥样的故事。
- 然后,我就开始琢磨怎么把我的小破摊子包装得高大上一点,写了个自认为还不错的介绍材料。
- 找路子也是个麻烦事。那会儿不像到处都是联系方式。我就到处打听,托朋友,看杂志上有没有编辑的邮箱啥的。费了老大劲,才找到一两个看着像那么回事的邮箱地址。
- 邮件发出去了,就像石沉大海。一天看八遍邮箱,连个自动回复都没有。
后来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行业的小会,偶然碰到了一个据说是给这类大刊供过稿的“老师”。我毕恭毕敬地上去请教,想知道怎么才能入他们的法眼。那“老师”上下打量了我一番,皮笑肉不笑地说:“小伙子,你这项目,得有‘故事性’,还得有‘影响力’,最关键的,你知道不?得有‘量级’。你们这种小打小闹的,他们一般看不上。”
我当时心里就咯噔一下。啥叫“量级”?不就是得先有钱、有名,或者背后有大佬撑腰嘛我这光脚的,没背景没资源的,哪来的“量级”?
看明白了,也就那么回事
又过了一段时间,我看到杂志上登了一个项目,吹得天花乱坠,什么“骑鲸出海”,什么“改变世界”。巧了,这个项目的底细我多少知道一点,那水分大的,简直能养鱼。他们能上,我还纳闷。后来一打听,嚯,人家创始团队里有个谁谁谁,跟某个大佬沾亲带故,投资也是一轮接一轮的明星机构。
从那以后,我就彻底明白了。《财富中文版》这类东西,它更多的是给已经成功的人锦上添花,或者是给那些资本圈子里讲故事的人提供个舞台。对于我们这种真正草根出身,一步一个脚印往上爬的小角色,它离得太远了。它不是不看你努力,是你那点努力,在它的评价体系里,可能连个浪花都算不上。
我偶尔也会翻翻,但心态完全不一样了。就当看个热闹,了解下别人家的“财富故事”。至于说想从中学到什么真经,或者指望它能帮上自己什么忙,那是早就不抱幻想了。真正的本事,还是得在市场里摸爬滚打,自己一点点练出来。那玩意儿,比杂志上写的任何“成功秘诀”都实在。
说白了,这本杂志对我来说,最大的实践意义,就是让我明白了,有些圈子,看看就别太当真。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比啥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