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VFP 6.0,那可真是勾起我不少回忆。那时候我还在折腾电脑,对编程这玩意儿刚有点兴趣,大概是九几年末,或者两千年初那会儿,具体的年份是有点模糊了。
最初的接触与环境准备
我记得当时是想给自己家里的小买卖做个简单的进销存管理。那时候哪懂什么复杂的数据库,Excel用得都不是很溜。后来听人说,可以用个叫FoxPro的东西,能自己做小程序,管理数据特方便。我就去电脑城淘换软件,搞到了一张Visual FoxPro 6.0的安装盘。那时候系统还是Windows 98或者Windows ME,感觉装个软件都是个大工程。
安装过程倒还算顺利,点下一步下一步就完事了。装完之后,桌面多了个狐狸头的图标,点开一看,嚯,全英文界面,命令窗口,一堆菜单,当时就有点蒙。不过既然开始了,就得硬着头皮上。
摸索着学习:建表与录入
我找了本挺厚的教程,好像叫啥《VFP 6.0程序设计指南》之类的,就开始啃。第一步,教程上说要创建数据库容器(DBC),然后再创建表(Table)。这概念对我来说挺新鲜的。我就照着书上的例子,一步步来。
- 先是在项目管理器里新建一个数据库。
- 然后在这个数据库里新建表。定义表的字段,比如商品编号、商品名称、单位、进价、售价、库存数量这些。当时对字段类型还琢磨了半天,啥字符型、数值型、日期型,一个个试。
- 设计表结构这块儿,我花了不少时间。想着怎么设计才合理,以后查询方便。
表建好了,下一步就是录入原始数据。我把我妈手写的小本本上的商品信息,一条一条地敲到表里面去。那真是个体力活,敲得我眼花缭乱。但看着数据一行行增加,心里头还是有点小激动,感觉自己的“系统”开始有内容了。
界面的制作:从表单开始
光有数据表,操作起来还是不方便。总不能每次都用命令或者直接打开表来增删改查。教程说可以做表单(Form)。我就开始学着拖控件,什么标签(Label)、文本框(TextBox)、命令按钮(CommandButton),像搭积木一样。第一个表单我记得是商品信息录入的,做得歪歪扭扭,颜色搭配也丑得很。但是,当我在文本框里输入数据,点击“保存”按钮,看到数据真的存到表里了,那种兴奋劲儿,现在还记得!
后来又学着做查询界面,比如输入商品名称的一部分,就能把相关的商品列出来。这里用到了SQL查询语句,什么SELECT、FROM、WHERE,一开始看得头大,慢慢地照着例子写,改,试,总算也能凑合着用了。
报表与功能的完善
数据能录入,能查询了,老板(我妈)还提出要求,说能不能打印个库存清单,或者销售统计啥的。VFP 6.0里头还有个报表设计器(Report Designer)。这玩意儿比表单设计还复杂点,要设置分组、汇总、页眉页脚。我折腾了好几天,总算是能打印出像模像样的报表了。虽然打印机是那种针式的,噪音大,打得慢,但看着自己做的报表从里面出来,成就感满满。
我还尝试加了一些简单的功能,比如:
- 进货登记
- 销售开单(这个最复杂,要自动减库存,算金额)
- 库存不足提醒(就是查一下哪些商品库存低于某个值)
中间遇到过不少问题,比如索引的建立,一开始不懂,数据多了查询就特别慢,后来学会了给关键字段加索引,速度立马就上去了。还有就是代码调试,经常是程序一运行就报错,然后就对着代码一行行看,用VFP自带的调试工具跟踪变量,慢慢找到问题所在。
最终的“成果”与回顾
那个小系统虽然功能简单,界面也土里土气的,但总算是能用了。我妈用它管了一段时间的账,觉得比手写方便多了。对我自己来说,通过这个实践,我对数据库、编程有了个初步的、直观的认识,也算是入门了。虽然VFP 6.0现在看来确实是“古董级”的开发工具了,但它在当时那种环境下,对于个人开发者或者小型应用来说,上手快,见效也快。那段瞎琢磨、不断试错、最终看到成果的过程,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挺有意思的,也为我后来学习其他编程语言和数据库打下了一点点基础。
VFP 6.0,虽然老了,但在我刚开始接触编程的那段日子里,确实是我的好帮手,也是一段难忘的实践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