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高雷雷这哥们儿,我一开始印象不深,就记得是个老将,还在踢球,挺不容易的。后来有一阵子,也不知道咋回事,老能在一些犄角旮旯的新闻里瞅见他,不是说他又去哪个山旮旯里捐东西了,就是说他又自掏腰包干啥好事儿了。
平时也就看看球,对这些球员场外的事儿不咋上心。但高雷雷这事儿,看得多了,就有点琢磨过味儿来了。特别是他那个“21球场”的事儿,我一开始还以为是啥商业噱头,后来一打听,还真是他自己掏钱,给那些没条件踢球的孩子们建的,用他以前的球衣号码命名,挺有心的。
我的“实践”念头是这么来的
有一次,我看到新闻说他又捐了多少钱,好像是疫情那会儿,给国内捐物资什么的。当时我就想,这人是真行,踢球赚的钱,不少都扔这公益上了。不像有些球员,退役了就销声匿迹,或者天天跑综艺。他这是一直在折腾,而且折腾的都是些实实在在的事儿。
正好那段时间,我们小区里有几个小孩儿,天天在楼下水泥地上踢那种小皮球,看着也挺危险的。我就琢磨,咱是不是也能学学高雷雷,哪怕干点儿微不足道的小事儿?
我的小折腾:小区足球角
我没他那本事,建不起球场,也没那么多钱捐。我就想,能不能在我们小区里,给孩子们找个稍微安全点的地方,让他们能稍微正经地踢踢球。
第一步:找场地
这是最头疼的。小区里绿化倒是有,但物业不让踩。我想来想去,小区角落里有块闲置的空地,以前堆放建筑垃圾的,后来清走了,一直空着。我就去找物业磨叽,说孩子们没地方玩,能不能让我们简单平整一下,弄个小小的“足球角”。
物业一开始不同意,怕出事儿,怕担责任。我好说歹说,拉上几个也想让孩子活动的家长一起去“游说”,保证我们自己看管,不损坏公共设施,出了事儿自己负责(当然这是口头上的,真出事儿还是麻烦)。磨了差不多半个月,物业总算松口了,说那块地你们可以暂时用,但不能搞大型建设,也不能影响其他人。
第二步:简单改造
拿到“批文”后,我跟几个家长就动手了。也没啥大动作,就是把地上的碎石块捡干净,买了点便宜的草籽撒上去,虽然长得稀稀拉拉,但总比水泥地强点。球门就用几根竹竿简单搭了两个,或者干脆就用书包摆两个。
第三步:组织活动
场地弄得差不多了,我就在小区业主群里吆喝了一声,说周末下午可以带孩子来这边踢踢球。一开始来的孩子不多,就三五个。我们就带着他们做点简单的游戏,传传球,射射门。慢慢地,来的孩子就多起来了,有时候能凑个十几号人。大的带小的,技术好的教技术差的,还挺像那么回事儿。
遇到的小麻烦
- 球老踢飞: 那地方毕竟小,旁边就是绿化带,球老是踢进去,捡球都费劲。后来我们拉了张破渔网,稍微挡一下。
- 家长意见不一: 有的家长怕孩子受伤,不让来。有的又嫌我们组织的“不正规”。嗨,咱这也就是图一乐,又不是培养专业运动员。
- 天气影响: 下雨就没戏,天太热孩子们也受不了。
一点小小的成果
虽然磕磕绊绊,但这个小小的“足球角”也坚持下来小半年了。孩子们有个地方撒欢,家长们也能互相聊聊天。有一次,我还看到新闻说高雷雷又去非洲给难民建球场了,我就跟我们那几个家长说:“看看人家那格局,咱这顶多算个‘过家家’。”
但话说回来,我觉得高雷雷做的那些事儿,不就是想让更多人,特别是孩子们能享受到足球的快乐,能有个健康的爱好吗?咱这小区足球角,虽然简陋得不行,但目的也差不多。他那是大爱,咱这是身边的小温暖。
我这实践记录,就是受了高雷雷的启发,从他身上看到了一种坚持和纯粹。他能为了足球公益那么投入,我这在自己小区里瞎折腾一下,也算是对他那种精神的一种小小呼应。虽然咱干的事儿跟他比起来,九牛一毛都算不上,但起码,咱也行动了,也让身边的一些孩子多了点乐子,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