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跟大家聊聊“前瞻人物”这个事儿。一开始我听到这词儿,头都大了,觉得特玄乎,好像得是那种能掐会算、预知未来的人物才配得上。但后来我自己琢磨了琢磨,又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留心观察和实践了一下,发现没那么复杂。
我的第一步:搞明白啥是“前瞻”
我就是想让自己别老是“事后诸葛亮”,或者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跑。我就想,怎么才能看得远一点?是不是得去学点什么高深的理论?后来发现,书本上的东西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习惯和行动方式。
我就开始琢磨,我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或者说,那些我觉得做得比较成功、总能抓住机会的人,他们身上有啥共同点?我就列了个单子,不是啥正式的调研,就是自己瞎琢磨。
观察与学习:我身边的“前瞻”榜样
我发现,那些我觉得有“前瞻性”的人,他们有几个特点:
- 特别爱学习新东西: 不是说天天抱着书啃,而是对新生事物好奇,愿意去了解,去尝试。比如公司里推行一个新的软件或者工作方法,有的人就抵触,觉得麻烦,但有的人就积极去学,很快就用顺手了。
- 不满足于现状: 手头的工作做完了,他们会想,能不能做得更有没有更高效的方法?或者这个事儿的下一步会是
- 喜欢分析和 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他们都会停下来想一想,这回做对了下次可以怎么改进。而不是干完就拉倒。
- 圈子相对广一些: 他们不只闷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会跟不同领域的人交流,听听别人的看法,这样思路就开阔了。
我就从这几点开始要求自己。比如说,以前我可能对行业里的一些新技术不怎么感冒,觉得跟自己关系不大。我会主动去搜搜相关的资讯,看看别人是怎么解读的,琢磨一下这玩意儿将来会不会影响到我的工作。
我的实践过程:笨拙的模仿与调整
刚开始,我做得挺笨拙的。比如,为了“拓展圈子”,我还特意去参加了一些行业交流会。有些会挺水的,没啥收获。但有的,确实能听到一些有意思的观点,认识一些有想法的人。
在工作上,我也试着“多想一步”。比如接一个项目,以前可能就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现在我会想,这个项目的最终目的是客户真正想要解决的问题是有没有潜在的风险?提前想到了,就能更好地应对。
我还开始有意识地做复盘。 不管是做成了一个项目,还是搞砸了一个小任务,我都会花点时间回顾一下,哪些地方做得值得保持;哪些地方出了问题,根源是下次怎么避免。写下来,简单几条都行,主要是加深印象。
这个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候也会觉得累,觉得想那么多干嘛瞎折腾。但坚持下来,慢慢就发现,自己的视野确实比以前开阔了点,对一些事情的判断也稍微准了那么一点点。
最终的体会:成为“前瞻人物”是种修炼
到我也不敢说自己是什么“前瞻人物”,差得远。但我感觉,这个“前瞻”,它不是一种天赋,更像是一种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来培养的能力和习惯。
说白了,就是让自己保持一颗好奇心,持续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尝试,并且不断总结和调整。这个过程可能有点慢,甚至有点枯燥,但就像练武功一样,把基本功打扎实了,自然而然就能看得更远,走得更稳。
这就是我这段时间在“前瞻人物”这个话题上的一些实践和感悟,分享给大家,希望能有点启发。主要就是个折腾的过程,但回头看看,还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