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得空,就来给大家伙儿分享下我捣鼓“网页木马生成器”这玩意儿的经历。这东西听着挺唬人,我自己琢磨的时候,也就是图个新鲜,想搞明白它到底是个啥原理,顺便练练手。
一切的开始:好奇心驱动
说起来,这事儿得从我刚开始瞎琢磨代码那会儿讲起。那时候我对这些网络上的攻防特别好奇,尤其是那些所谓的“网页木马”,听着就挺玄乎。我就寻思,这玩意儿是怎么通过一个网页就让人中招的?到处翻资料,看人家分析,大概明白了,很多时候就是在正常的网页里头,悄悄给你嵌进去一小段代码,或者一个看不见的框架,指到某个有问题的地址去。等你打开这个网页,浏览器一加载,那段“料”可能就偷偷执行了。
动手前的准备:理清思路
知道了大概原理,我就手痒了。手动去改网页代码,嵌入个iframe或者script标签指向一个测试用的地址,这不难。但我就想,能不能搞个小程序,点几下就能自动生成这种带“料”的网页?这样就不用每次都手动改了,感觉也“高级”点。
我的初步想法是这样的:
- 得有个地方输入“木马”的地址。 这肯定是核心,就是你希望受害者浏览器去加载的那个恶意链接。
- 得有几种嵌入方式可选。 比如是用iframe嵌入,还是用script标签重定向,或者更隐蔽点的,比如利用CSS啥的(虽然我当时没整那么复杂)。
- 能生成一个HTML文件。 这个文件打开后,表面上可能看不出或者就是个伪装的正常页面,但实际上已经把那个恶意链接给包进去了。
实践过程:磕磕绊绊
有了想法,我就开始动手。我选了个自己当时稍微熟悉点的语言,搞了个特简单的界面。就放了几个输入框和按钮。
第一步,界面搭建。 这个没啥好说的,就是拖几个控件,一个文本框用来填“木马”地址,几个单选按钮用来选嵌入方式,一个“生成”按钮。
第二步,核心逻辑。 这块儿稍微费了点脑筋。说白了,就是字符串拼接。比如用户选了iframe方式,那我就准备一个HTML模板,类似这样:
<html><head><title>一个正常的标题</title></head><body>一些正常的内容... <iframe src="这里替换成木马地址" width="0" height="0" style="display:none;"></iframe> </body></html>
然后我写的程序,就是读取用户在文本框里输入的地址,替换掉上面模板里“这里替换成木马地址”这部分。如果用户选的是script方式,那就换成script标签的模板。
第三步,琢磨“免杀”。 当时我也看到网上说有什么“加密免杀网马生成器”。我这水平肯定搞不了啥高级加密,就想着能不能让生成的代码不那么直白。比如,把那个木马地址用JavaScript的 `*` 之类的方法转换一下,或者用base64编码一下再用JS解开。这样直接看HTML源码,可能不会一眼就看到明文的恶意链接。我还试过动态创建iframe,就是页面加载后用JS去写iframe标签,而不是直接写死在HTML里。
捣鼓这些的时候,真是状况百出。有时候是引号没匹配对,生成出来的HTML压根儿打不开;有时候是JS写错了,根本不执行;还有时候是编码解码搞混了,链接变得乱七八糟。反正就是不断试,不断改。
最终的“成果”与反思
我那个所谓的“网页木马生成器”也就能实现最基本的功能:输入一个URL,选择一个嵌入方式(主要是iframe和script重定向),然后生成一个HTML文件。点开这个HTML文件,它就会在后台悄悄加载我指定的那个URL。我也加了点简单的JS混淆,比如把URL拆分成几段再拼起来,或者用编码转换一下。
这玩意儿有啥用? 老实说,我做的这个非常简陋,技术含量也不高。稍微有点经验的人,或者用个好点的浏览器开发者工具一看,基本就能发现猫腻。更别提那些专业的安全软件了,估计直接就给报毒或者拦截了。指望着用这东西去干点啥坏事,那纯粹是想多了,而且是违法的!
但我学到了 通过这个过程,我对HTML、JavaScript怎么配合工作,浏览器怎么解析和加载网页内容,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理解了为什么有些不起眼的小技巧(比如0x0的iframe,JS动态加载)会被用在不好的地方。算是一次挺有意思的探索,至少让我对“网页木马”不再是两眼一抹黑,纯靠想象了。
重要声明: 我分享这个实践记录,纯粹是从技术学习和原理探究的角度出发。制作和使用任何形式的恶意软件都是违法行为,会造成严重后果。咱们搞技术的,一定要有底线,遵纪守法,把技术用在正道上。我这个“生成器”也就是个学习过程中的小玩具,早就不知道扔哪个角落了,大家可千万别模仿去搞破坏!
差不多就是这么个过程,一个挺初级的尝试,希望能给同样爱折腾的朋友们一点点小启发或者思路。关键还是在于动手实践,很多东西不动手,光看是体会不到其中奥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