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得空,跟大家唠唠我前阵子拍那组《花木兰》剧照的事儿。也不是啥商业大片,就是一个朋友他们有个小型的舞台剧演出,主题是花木兰,想让我帮忙记录一下,留点排练和演出的精彩瞬间。我一听是花木兰,这题材我喜欢,立马就答应了。
准备阶段可没少折腾
演出前几天,我就开始琢磨了。是器材,我把我那台用了几年的老伙计(我的相机)翻出来,仔仔细细检查了一遍。镜头,我准备了一个定焦大光圈的,想着拍特写和弱光环境下能给力点;还有一个变焦镜头,方便捕捉一些全景和中景。电池! 这玩意儿太重要了,我特地把所有备用电池都充满了,还带了充电器,生怕到时候掉链子。
除了器材,我还去他们排练场地踩了两次点。主要是看看场地光线条件怎么样,演员们大概的走位,哪些角度可能比较出片。跟导演和演员也简单沟通了一下,了解了他们希望重点表现哪些情感和场景。他们跟我说,希望能突出花木兰那种英气和女性的柔韧并存的感觉。我心里大概就有数了。
拍摄过程:累并快乐着
到了正式拍摄那天,我是提前了大概两个小时到的后台。后台那叫一个忙,演员们化妆、换服装,道具组的在检查。我就扛着相机在里面穿梭,先拍了些幕后的花絮。我觉得这些准备工作的瞬间也挺有意思的,能更完整地展现整个创作过程。
演出我的神经就高度紧张起来了。舞台灯光嘛大家都懂,变化多端,忽明忽暗的,对相机测光是个不小的考验。我基本是用的手动模式,根据现场光线快速调整光圈、快门和感光度。眼睛就没离开过取景器,手指也时刻放在快门上。
我重点关注了几个方面:
- 演员的表情:特别是主角花木兰,她的喜怒哀乐,那种坚毅的眼神,女儿态的娇羞,战场上的飒爽,我都想尽可能捕捉到。
- 关键的动作和场面:比如代父从军的决心、沙场练兵的刻苦、激烈战斗的瞬间,还有荣归故里的场景。这些都是故事的核心。
- 光影的运用:舞台灯光虽然复杂,但有时候也能营造出很棒的氛围。我会有意识地去利用轮廓光、追光来突出主体。
一场戏下来,我基本上是全程猫着腰,或者半蹲着,找各种角度。为了不打扰观众,也不能老站着或者到处晃悠。一场下来,腰酸背痛,汗流浃背,比演员也轻松不到哪儿去。
后期整理和一些小感想
拍完回去,第一件事就是把照片赶紧导到电脑里。好家伙,几百上千张照片,筛选起来也是个大工程。我一般会先快速浏览一遍,把明显拍虚了、构图有大问题的直接删掉。然后第二遍精选,把一些有感觉、能打动人的留下来。
选出来的照片,再进行一些简单的后期处理。主要是调整一下曝光、对比度、色彩什么的,有时候裁剪一下让构图更舒服。我不太喜欢过度处理,还是希望尽量还原现场的真实感。特别是那些能体现花木兰精神面貌的特写,我会多花点心思。
把照片交给朋友的时候,他们都挺满意的,说真实记录了他们的努力和精彩。我自己看着这些照片,也挺有成就感的。虽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作,但能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这么一个有意义的题材,感觉这番折腾也值了。以后有机会,我还想多拍拍这类富有文化内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