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就嘮嘮我自個兒瞎琢磨中國武術和泰拳這點事兒。純粹是個人瞎練瞎想,說得不對大家多包涵。
話說我年輕那會兒,也是個武術迷。那時候電影裡霍元甲、黃飛鴻,打得那叫一個帥!什麼詠春的寸勁、八極的鐵山靠、太極的四兩撥千斤,聽著就讓人熱血沸騰。我也跟著瞎比劃,買了不少書,還找了個公園裡的老頭學了幾招“祖傳”的玩意兒。
最初的印象:套路與養生
我練的那會兒,主要是套路。師父說套路是基礎,把套路練好了,裡面的招式自然就能用了。每天就是站樁、走步、打拳架子。說實話,練完確實神清氣爽,筋骨也活動開了,感覺挺養生。偶爾跟師兄弟推推手,也覺得挺有意思,你來我往,講究個“粘黏連隨”。但要說真打,心裡其實沒啥底。
第一次接觸泰拳:那叫一個“愣”
後來有一年,我們這兒辦了個小型的交流賽,有本地武館的,也有幾個練泰拳的哥們來玩。我當時就去瞅熱鬧了。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那泰拳手,個個精瘦,眼神跟狼似的。他們訓練特簡單,就是反覆踢沙袋,打靶,兩人對抗。沒有花哨的動作,就是拳、腿、膝、肘,一下是一下,砰砰作响,隔老遠都能感覺到那股狠勁兒。
有個環節是自由切磋,我們這邊有個練了十幾年傳統拳的師兄上去了。那師兄套路打得是真漂亮,馬步紮實,出手也快。可一跟泰拳手對上,完全不是那麼回事。人家泰拳手根本不跟你玩什麼技巧,上來就是幾記低掃,踢得我那師兄呲牙咧嘴。师兄想近身用擒拿,人家膝肘就頂過來了,根本靠不近。沒兩下,師兄就扛不住了。
我的實踐與反思:硬碰硬的差距
那次之後,我就對泰拳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我託人找了個教泰拳的地方,也去體驗了幾節課。媽呀,那訓練量,真不是蓋的!熱身就能把我跑廢了。然後是打靶,教練拿著靶,你得用全力去踢、去打,一組下來,汗跟水似的。還有抗擊打訓練,互相踢大小腿,捶腹肌,那叫一個酸爽。
我試著把我以前學的那些“招式”往泰拳的攻防裡套,發現很難。比如我想用個“白鶴亮翅”去卸力,人家一記直拳過來,速度和力量太大,根本來不及做動作。我想用個“進步搬攔捶”,人家一個正蹬就把我踹回去了。我那點“四兩撥千斤”的巧勁,在人家絕對的力量和硬度面前,顯得特別蒼白。
- 體能是硬傷:傳統武術很多時候練“氣”,但泰拳那種持續高強度的爆發力,對心肺功能和肌肉耐力要求太高了。我跑幾圈步練套路還行,真上擂台打三分鐘,估計早就趴下了。
- 抗擊打是短板:咱平時練武,師兄弟之間喂招都是點到為止,誰會真下重手?泰拳手那是天天被捶打出來的,皮糙肉厚,挨幾下重的根本不當回事。
- 技法簡潔直接:泰拳的技術,你看著就那幾下,但每一招都是奔著最大殺傷力去的,練的就是把簡單的招式練到極致。中國武術招式多,變化也多,但很多招式在實戰中用出來的條件太苛刻了。
重新審視中國武術
這段經歷讓我對中國武術有了新的看法。我不是說中國武術不行,絕對不是!中國武術博大精深,裡頭的好東西太多了。像很多拳種的發力技巧、身法步法、擒拿關節技,這些都是寶貝。問題在於,很多時候我們練偏了,或者說,練的目的不一樣了。
很多傳統武術,後來慢慢演變成健身、表演、文化傳承了。這本身沒錯,也挺但如果非要拿來跟泰拳這種純粹為了格鬥而生的技擊術去比較實戰能力,那確實有點為難它了。
你想想,人家泰拳手從小就泡在拳館裡,每天高強度訓練,不斷參加比賽,那是靠打出來的。咱有多少練傳統武術的是這麼練的?大部分還是公園裡比劃比劃套路,或者武館里一週去個一兩次。
最後的總結
我自個兒琢磨下來,中國武術和泰拳,真不是誰就一定比誰強。關鍵看你練的是什麼,怎麼練的,練的目的是
如果中國武術也能像泰拳那樣,把實戰擺在第一位,加強體能、力量、抗擊打訓練,精簡技法,多搞對抗,我相信肯定能爆發出強大的戰鬥力。畢竟,咱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不可能都是花架子。
我現在,偶爾也會打打以前學的套路,活動筋骨挺但要是想出出汗,練練对抗,我還是會去打打沙袋,練練泰拳的組合。感覺這樣,心裡踏實點。
這就是我的一點實踐記錄和粗淺看法,說得比較白話,大家看個樂呵就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