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就来聊聊我前阵子碰到的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bug,我私下里管它叫“阿西bug”。为啥叫这个名?因为每当想起这事儿,我脑子里就不自觉冒出这俩字,带着点无奈又有点好笑。
事情是这样的:
我手头,当时在弄一个小工具,主要是想方便处理一些日常的文本数据。你知道的,就是那种重复性的劳动,每天都要搞,特别烦人。所以我就寻思着写个小程序,点几下按钮,哗一下数据就处理好了,多省事儿。
一开始,我构思得挺唰唰唰代码就敲了不少。基本功能很快就出来了,我心里还挺得意,觉得这回效率杠杠的。测试了几个简单的数据,没问题,输出结果跟预期一模一样。
排查过程那叫一个折腾:
然后我就开始用它处理实际工作中的数据了。好家伙,这不试不知道,一试吓一跳。偶尔,注意是偶尔,它会把一些数据给弄错位,或者干脆就漏掉几行。你说奇怪不奇怪,不是每次都错,就是随机给你来一下。
我当时就懵了,这啥情况?
- 第一步,我肯定是先检查输入数据。把那些出错的数据源翻来覆去地看,格式对不对?有没有啥特殊字符?结果,啥也看不出来,规规矩矩的。
- 第二步,我打开了那个出问题的脚本,或者说小程序,我开始一行一行地检查我的逻辑。心想是不是哪个判断条件写岔了,或者哪个循环多跑了一次少跑了一次。
- 我加上了好多临时的打印信息,就是每处理一步,都把当前的数据状态给输出到控制台看看。这么一来,屏幕上哗哗地滚数据,看得我眼都花了。
- 折腾了差不多大半天,愣是没找到问题在哪。有时候我感觉好像快找到了,改了点东西,一运行,这回对了!但换个数据,或者多跑几次,得,老毛病又犯了。那种感觉,就跟抓泥鳅似的,滑不溜手。
那几天,我真是挠破头皮。吃饭的时候想,走路的时候也想,甚至做梦都梦见自己在调试代码。我就不信这个邪了,一个小小的bug还能难倒我?
“阿西!” 原来是这:
又过了一天,我决定先放放,泡了杯茶,站窗户边透了透气。回来之后,我没急着看代码,而是把我处理数据的整个流程,在纸上从头到尾画了一遍,就像画流程图那样。
画着画着,我突然盯住了其中一个环节。这个环节是处理一个列表,我要从列表里挨个取东西出来。我下意识地在纸上模拟了一下,如果列表是空的,或者列表里只有一个元素,会怎么样。
然后,我猛地一拍大腿! “阿西!” 我找到问题了!
原来,我在处理一个动态变化的列表时,用了一个固定的索引去取一个元素。但有时候,因为前面的某些操作,这个列表可能已经被清空了,或者元素数量变了。这时候再去用那个固定的、可能已经越界的索引去取值,那可不就出错了嘛而且因为这个列表的变化是根据不同的输入数据来的,所以错误也是随机出现的。
比如我以为列表里总有至少三个元素,我就直接去取 `list[2]`,但万一前面处理完,这列表只剩一个元素了,那 `list[2]` 不就报错或者取到垃圾数据了嘛
怎么解决的:
找到了病根,解决起来就简单了。我在每次访问列表元素之前,都加了一个判断,先检查列表的长度,确保索引不会越界。比如,要取一个元素,我就先判断列表是不是空的,如果不空,再用 `list[列表长度 - 1]` 这样的方式去取。
改完之后,我把之前所有出过错的数据,还有一些我故意构造的边界数据,全都跑了一遍。稳稳当当,一点问题都没有了!
那一刻,真是松了一大口气。虽然这个bug本身不复杂,甚至有点低级,但它隐藏得深,把我折腾得够呛。这个“阿西bug”也算是给我提了个醒,以后写代码,尤其是处理这种动态数据的时候,边界条件一定要考虑周全,不能想
这就是我这回遭遇“阿西bug”的整个实践过程,分享给大家,希望各位老铁以后能少踩类似的坑!